• 75阅读
  • 0回复

体察民情 排忧解难——重庆信访工作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04
第1版()
专栏:

体察民情 排忧解难
——重庆信访工作纪事
本报记者 黄文福
集体批阅来信形成制度
1986年元月2日上午,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重庆市委一号楼一间陈设简朴的办公室里,市委书记廖伯康和市委办公厅、市信访办公室的负责人,正在集体批阅厚厚的一叠人民来信。廖伯康看了老山前线重庆籍战士和一些烈士遗孤反映他们家属和本人实际困难的来信后,鼻子有点发酸。他提笔批道:“若生活确有困难,应积极研究,适当照顾。个别家属工作地点离家太远,确有特殊困难的,可酌情调近一点。”在烈士遗孤和个别农村退伍战士反映生活困难、要求安排工作的信上,廖伯康又批道,“既有文化,当地又有条件的,可在乡镇企业中安排。”批了意见,市委书记还不放心。他又立即给市民政局负责同志打电话,要民政部门经常关心军烈属生活,认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那天,廖伯康他们边看来信边谈情况边研究,共批阅人民来信四十四件。从那以后,市委书记每月和办公厅、信访办负责人一起批阅人民来信,就成了一条制度。今年到7月下旬,他们已集体批阅一百六十二封。
一封封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信,一个个要求解决的具体问题,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心中,占着一个重要位置。在这个拥有一千四百万人口、两万三千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城市,光市信访办一年平均处理信访量就是五万多件、次。去年到今年7月下旬,中央、省和市交办要结果的信访案件共八百七十四件,已结案的占92.5%,去年以前的积案已基本扫清结案。万里同志5月下旬看了全国信访工作座谈会材料后批道,“要及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问题,学习重庆信访工作的经验。”
怎样对待这封特殊的来信
在重庆市信访办公室的登记簿上,详细记载着一个在生活海洋中差点触礁的女青年上访的事:去年冬,市中区一个女青年给市委副书记于汉卿写信,信皮上写着谩骂于汉卿的话,信笺上只留着写信人的住址、姓名。对这封特殊的来信,市信访办的同志一没动怒,二没置之不理。一个星期六,来信处处长和一个干事按信上的地址,找到女青年的家,可她没在。第二天,信访办一个副处长和一个干事又找到女青年家,女青年的父母谈了些情况,她本人却拒不见面。信访办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个女青年有了详细了解:她今年三十二岁,曾经对生活有过火样的热情。1969年初中毕业时,她主动要求下农村当知青,因为眼睛高度近视等原因,学校没批。在那个动乱年月,这个女青年一直找不到正式工作,五弟妹中她是老大,却长期在家待业。一家七口挤住在一间十四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这些,给女青年心上蒙了一层阴影。她对生活失望了,十分苦闷。她在信皮上写谩骂市委领导的话,是发泄内心的积怨和不满。信访办负责同志分析认为,她之所以有怨气,是因为多次向上面反映过自己的实际困难,但长期不得解决。大家提出一要解决实际困难,二要教育帮助的原则。市委书记廖伯康听了汇报表示赞同,叮嘱要妥善处理。副书记于汉卿,这个被骂了的市委领导,对信访办的处理原则加了一条:三要鼓励她。
为解决这个女青年的困难,市信访办的同志几次到女青年家访问。他们跑市二轻局、劳动局、计委等单位,终于为这个女青年在一家工厂安排了工作,房管部门专门为她解决了一间十三平方米的住房。女青年上班的一切手续,全是信访办的干部去办的。
应该查证的一定要有结果
成百上千的来信,络绎不绝的上访,有时也会使人感到头痛、棘手和烦恼。要查清一件信访案件并非易事,有不少查证结果又与原信说的出入颇大,该怎样对待?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信访干部,以一颗火热的心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应该查证的一定要有结果。
去年底,荣昌县一个农民给耀邦同志写信,说她过去当民办教师时被县委书记的孩子“走后门”挤掉了工作。市里让县信访部门认真查证,结果是实际情况和写信者说的出入很大,不属于不正之风。信访干部找写信的农民谈了实际情况,她感动了:没想到一个普通农民给总书记写信,会受到这样重视。她说还要给总书记写信表示感谢。市信访办负责同志对此颇为感慨,“群众来信来访,只要我们认真做了工作,即使什么问题也没给人家解决,群众对党也是非常感谢的。信访连着党风呵。”
重庆化龙桥黄桷村有个七十岁的老太太陈素华,她儿子颜叶春1966年10月在川北南江县工作时,为扑灭森林火灾英勇牺牲,当地报纸作过报道。因“文革”动乱,他的革命烈士称号报省里未批。陈老太太写信给重庆市委,要求为她儿子补发烈士证书。这事和重庆本没有直接关系,但市信访办主任看信后,感到应该对陈老太太负责。他让信访干部买上水果,和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一起去看望老人,详细了解情况,带回了陈老太太保存的有关材料。市信访办给达县地委信访办发函,请他们研究处理。陈老太太感激得逢人便说:“我永远不忘党的恩情。”
研究政策合理解决提高结案率
信访案件中,许多是反映历史遗留问题和要求落实政策的。重庆市委、市政府处理这类信访案件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快刀斩乱麻解决,尽快回复上访者。“老上访”杨忠久,六十六岁的人了。1953年他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工,右眼因公致残被辞退。后来,他又以“反革命”等罪名被捕送劳教。1980年公安机关复查后给杨忠久平了反,但那家建筑公司以他早被辞退为由,不解决善后问题。杨忠久多次上访,经重庆市信访办认真调查,他的错案和建筑公司有直接责任,应由建筑公司处理善后问题。经过多次做工作,建筑公司去年12月把杨忠久收回作退休职工处理。久拖不决的问题解决了,“老上访”对党和政府感激万分。在市信访办接待室,他听见有的上访人员说市委不落实政策,不解决问题,就马上掏出自己的退休证说:“哪个说的?我这个红本本,就是市委接待室同志为我费心费力按政策解决的。”
去年,重庆市信访办公室以解决历史遗留老案为重点,认真研究政策,区别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地处理。对一些疑难案件,他们采取宜宽不宜严的原则,合情合理地处理。对带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他们研究政策成批处理。去年10月,中央和四川省交重庆办二百五十件信访案件。市信访办分几个组到有案地区和单位督办,和当地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疑难案件。全市组织了五百多人的办案队伍,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两个月内就结案二百零八件,占交办案件总数的83%。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