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北京明日更妖娆——侯仁之教授谈首都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06
第1版()
专栏:

北京明日更妖娆
——侯仁之教授谈首都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本报记者 柏生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建设,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今天(8月7日)召开的城市发展战略国际学术讨论会,选择有八百多年建都历史的北京作为会址,是很有意义的。会议前夕,记者走访了我国著名的北京历史地理专家侯仁之教授。
这位两鬓斑白、精神矍铄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是北京文物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今年七十五岁了,但思路敏捷,谈锋甚健。三十年代初,他在燕京大学攻读历史系,后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深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对北京城做过研究。几十年的悉心钻研,北京城的起源、变迁和发展,对他来说可谓了如指掌。
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落在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它未来的风貌上。
从北京的历史谈起
侯仁之教授爽朗地说:“在我国长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进一步适应新时期的总体发展的要求,已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刻不容缓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更深入地进行这一研究,首先必须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然后才有可能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繁荣,并使其特殊风貌得以保持、变得更加庄严绚丽。”
“那么,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呢?”我问。
老教授指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北京地图对我说:“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北京城的特殊风貌,除了继承过去历史地理上的若干特点之外,主要的还是由于它作为元明清三代的国都而最后形成的。这在它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这点来看,说北京是集我国封建时代国都建筑艺术之大成的一座城市,是不过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北京旧城就是一份极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的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城墙已被拆除,和城墙共存的巍峨的城楼,除去个别被孤立地保留下来,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这是因为当时对城市建设的认识有偏颇。”
可是现在呢?老教授说,当初他曾举例说中国有个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北京有完整的旧城墙,在建筑史上也是很值得重视的。现在北京城墙虽然已不存在,可是万里长城在北京市区内已做为“爱我中华”的象征,在社会各界广泛赞助下,正在被逐步修复起来。这一历史上由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心血凝结而成的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物,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象征。
侯仁之教授说,他讲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自己今天还主张在规划建设城市时仍然要修城墙。城墙是中国旧时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过去凡是叫“城”的,都有城墙。今天,我不仅不主张修建旧城墙,我还希望有那么一天,在城市里的一些围墙,除去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以外,有朝一日都能拆掉。特别是占有名园胜景或优美风光的个别单位、个别部门,都能把过去禁闭起来的园林风貌“解放”出来,使过往的人们一睹为快。
北京在经历一场变革
我请侯仁之教授具体地谈谈他对北京的规划建设意见。老教授笑着说,这个问题他最关心,说起来也最动感情。
“北京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民的首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象北京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规划建设中,既要继承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要有所创新,从而才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三十多年来在首都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我认为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是成功的一例。封建时代的天安门广场,原是宫廷广场,它象宫阙所在的紫禁城一样,正好布置在全城中轴线最重要的地段上,宫墙东西南三面环围,中间是个T形空间,正北是造型庄严而瑰丽的天安门。封建帝王统治时期,这里专为举行隆重典礼之用,老百姓被严禁涉足。全城设计的主题思想,明显地集中体现了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唯我独尊’。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不仅严禁劳动人民涉足的宫墙被拆除,而且广场面积拓宽数倍,几十万群众节日里可以在这里游行欢庆。广场中央巍然屹立起人民英雄纪念碑。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从广场两侧平地崛起。广场两翼的东西长安街也大大拓宽延伸,形成了一条横贯全城直达东西郊的新轴线。”
侯仁之站起身来指着地图说:这条新轴线的出现,对北京城的布局意义重大,它不仅抵消了过去纵贯南北的那条象征封建帝王权力至上的“旧轴线”在城市布局上的支配地位,而且使封建时代雄踞全城之上的紫禁城也相应地被推到了广场“后院”的位置。这个新规划改建的人民广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国人民一心向往的政治中心。气势雄伟、辉煌壮丽的新旧建筑,相互映辉,显示出人民首都的独特风貌。古城的革命传统也在这里体现出来。它的设计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完全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主题思想,这就是“人民至上”。因此,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它的改建是成功的。
侯仁之教授告诉记者,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全国所有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一个旧城的改造和固有的特殊风貌进一步发展问题。
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深刻总结了首都建设三十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侯仁之教授激动地说,中央的《批复》,是首都发展的战略性文件。最使我感动的是,《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这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了北京的性质: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
科学城和什刹海
一谈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这个主题,侯仁之教授谈兴格外浓厚。他告诉记者,北京是保留文化古迹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科学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为了显示这一独特风貌,北京城今后的规划设计上要充分从这一特点上考虑和研究。例如北京城解放初期的总体规划,曾把西北郊海淀镇附近一带定为文教区,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经营,这里已成为全国智力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全国一些最有名的高等学府和中国科学院若干第一流的研究所,相互毗连,已有“科学城”、“大学城”的称号。这地区应该是广出人才、发挥重大经济效益的地方。但在地区的规划和建设上,由于十年动乱,已是杂乱无章,失去应有的规模和气势。今后如何进一步改造,这是城市规划建设上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您认为除了‘科学城’以外,北京还有什么地方足以影响首都的独特风貌呢?”
侯仁之教授毫不踌躇地立即回答我:什刹海及其周围地区的开发,应当提到全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加以考虑。严格地讲,没有当初的什刹海,就没有后来北京城的这个样子,就没有现在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以及沿着南北这条中轴线的整个城市中心的布局。因此,我主张什刹海周围地区应辟为人民文化生活活动中心,形成一个国家公园,同作为人民政治生活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南北相呼应。什刹海及其周围一带,是旧北京城中最富有人民性的地方,只有当年的天桥可以与之相比,但天桥的自然风光与什刹海不可同日而语。从什刹海掠过湖面,可遥望西山峰峦,湖中绿荷亭亭,波光粼粼,后海荡舟,西海垂钓,这是北京市平民百姓游憩的多么美好的地方啊!暑日来此消夏,冬季来此作冰上活动,更是令人神往。这里长期形成的民间传统,是十分宝贵的。什刹海后海岸边的宋庆龄故居,醇王府、恭王府,一些名刹古建包括钟鼓楼、德胜门箭楼,以及正在重建的全城进水口处的通汇祠等,把这一切直接地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处多功能的人民文化游憩公园,这一切与北海互相通连,其结果必将大有助于社会主义首都独特风貌的形成,并进而取得目前还难以估计的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效益。
谈到这里,侯仁之教授说,与首都性质相适应的,北京的旅游业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当前北京产业结构中所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为此,应特别注意扩建投资较少又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中档旅舍和宾馆,并大力发展富有民间工艺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以利于吸引国外旅游者,更为普遍地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
侯仁之教授的一席谈话,使我受益不浅。侯仁之同志是一位开创我国历史地理学新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对北京城历史地理的研究有如此高深的造诣,难怪中央负责城市规划部门的一位专家说,侯教授对北京城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已超越了地理学科学的范围,成为制订首都建设、发展有关方针、政策、方案的重要依据。告辞侯仁之教授,我想: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四化,以及新的首都建设,多么需要这样的专家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