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成才之后志更坚——访我国青年教授韩思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07
第7版()
专栏:法国通讯

成才之后志更坚
——访我国青年教授韩思慧
本报记者 马为民 光明日报记者 贾斌
在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材料变形理论已成为各国学者竞相研究的重大课题。刚刚在法国结束学业的我国博士后研究生韩思慧恰恰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韩思慧1968年从重庆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峨边县农机修配厂当工人和技术员。在那里,他在职工协助下研制的采茶机,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布的重大科技成果奖。之后,韩思慧报考研究生被录取于西南交大。由于韩思慧成绩优异,五个月后,交大就推荐他参加赴法留学的考试。
记者最近在巴黎访问了韩思慧教授。他的一席长谈还使我们了解到,六年多来,他在法国是如何刻苦攻读,取得成就,为祖国争得荣誉的。而时刻把祖国的四化建设放在心上,把党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则是他学习的主要动力。
1980年初,在国内仅仅学过半年法语的韩思慧到了巴黎。他到敦刻尔克补习了两个月语言,就进了格勒诺布尔高等理工学院。显而易见,有语言困难。再说,仅仅在一个县农机修配厂工作过十年,就要在这个极度重视教育的国度里进著名的高等学府攻读博士,确实有悖常规。导师建议他先补习一年语言,他则要求一边补习语言,一边做论文。最后,他到巴黎第六大学进修。
初到六大,他语言差,专业知识又不够,课堂上的讲解很多听不懂,只好靠课后加班加点。可是,半年过后,师生们发现他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一年后,在工程力学系的考试中,他竟得了第一名。
严肃的学者都是爱才的。导师比埃阿尔闻讯后,惊奇之余更多的是喜悦。他从格勒诺布尔两次来巴黎,希望他回理工学院做博士论文。
学院为他配备了三位导师,分别负责他的研究方向、理论和实验。给他的课题是,用导师盖兰教授几年前提出的带离散记忆形的本构理论,计算工程上的材料变形,并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导师给了他几万条的计算机程序,要他用两年时间熟悉和运用它,三年内做出论文。
韩思慧回忆说,当时感到压力很大,计算机他摸还没摸过。于是,他又拿出在巴黎六大攻读的拚劲,节假日很少休息,在实验室常常工作到凌晨。一年之后,他交出了报告,并在导师指导下写成论文:《离散形的本构理论在原子反应堆不锈钢材料中的应用》。他和导师、同事联名发表的这篇论文,在比利时召开的“第六届原子能反应堆结构力学国际会议”上获得好评。这样,韩思慧用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走完了三年的路程。接着,学院破格决定,让他攻读法国的最高学位国家博士。
他攻读国家博士时,接受了法国的两项合同:一项是为航空发动机制造委员会计算高温超合金钢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变形;一项是为原子能委员会计算不锈钢的疲劳变形。韩思慧后来的实验就是围绕这两项合同进行的。合同圆满地得到了履行。
1984年,他赴美国芝加哥参加了“第七届原子反应堆结构力学国际会议”。他提交的论文《材料的硬化和软化规律的描述》被作为特约论文刊登在年会报告书工程力学卷的卷首。他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国家博士论文《离散记忆形模型对材料变形的描述》又被法国全国科学中心评为优秀论文。他仅用四年半时间拿下了工程力学国家博士,这在此前还没有先例。
韩思慧的博士后阶段是在“阿丽阿娜”火箭材料研究中心度过的。他是该中心仅有的两个非欧洲人之一。这时,他已经开始带研究生了,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是突尼斯人。
回忆六年多的留学生活,韩思慧对法国几位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同事的帮助非常感激。同样,法国朋友也很器重他,希望他留下工作。他诚恳地表示:“这里的研究条件好,但我确实不愿意留下。我的工作不在这儿。科技人才你们需要,我们的国家更需要。”最近,西南交大聘任他为教授。他向记者表示:“我要回到交大,建设一个世界第一流的实验室”。
(巴黎8月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