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快货过“热” 背货真“冷”——上半年日用工业品市场浅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24
第2版()
专栏:

快货过“热” 背货真“冷”
——上半年日用工业品市场浅析
本报记者 乔雪松
今年上半年,工业和商业部门的同志都反映,日用工业品市场平淡,购销不活跃,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面临困难。记者为此作了一些调查。
今年上半年,市场购销表现得不够活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1.8%。远远低于去年增长幅度。首先,一些省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低于或等于零售物价指数的增长,如果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商品实际销售量增加不多。其次,各地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日用工业品销售额普遍下降,集体和个体商业也不如去年活跃。第三,城乡储蓄存款的增长大大超过商品销售额的增长。虽然储蓄增加对国家积累资金有好处,但也容易成为冲击市场的潜在因素。
商品结构不合理,是上半年市场不活跃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有两类适销对路的商品严重不足。一类是能回笼货币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如进口彩电、冰箱、录音机、照相机和国内同类产品中的名优产品。另一类是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毛毯、毛线、呢绒、丝绸、锦纶袜、日用陶瓷、小百货、小五金等。与此同时,不适销的商品却大量积压。6月末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工业品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10.8%,工业部门的库存也比年初明显上升。
消费心理变化大,也是上半年市场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去年,国家有效地控制了消费基金的膨胀。工资改革后,虽然全国职工工资总额有一定增长,但冲抵物价上涨因素,多数职工的实际收入增长并不多,少数人的货币工资反而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群众购物由“冲动型”变为“理智型”,不是优质名牌不买,不急需的不买,质量款式不称心的不买,价格不合适的不买。许多人将收入集中投向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五件。津沪的调查表明,靠省吃攒钱买高档商品,人均月收入五十元和人均月收入八十元的家庭同样能办到。他们攒钱不易,购买就要名中选优,投向“一彩三双”,即彩色电视机、双卡录音机、双门电冰箱、双缸洗衣机,使其短期内不必换代。有的人看到这种消费模式超出国内生产水平,提出扭转“消费早熟”、“超前消费”,不无道理。但在没开辟新消费渠道之前,如何扭转,值得研究。
进入9月份以后是传统的销售旺季,城乡购买力都将提高;一部分进口散件到货,更多的小商品价格放开,适销对路的产品将有所增加。这些都是下半年销售的有利条件。但是,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保持商业合理库存,掌握群众消费心理,分散少数购买热点,还需要工商双方共同努力。在销售上,应当加强深购远销,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组织工业品下乡,开拓农村和边远市场。生产上则需适应群众的多层次消费需求,扩大适销产品的生产。
(原载市场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