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昌邑县调整以工补农投资重点 向土地和技术多投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24
第2版()
专栏:

昌邑县调整以工补农投资重点
向土地和技术多投入
据新华社济南8月24日电 (记者刘光辉、毛致存)山东省昌邑县把“以工补农”的资金重点补在强化农业基础和推动技术进步上,确保了农业稳步发展,今年全县六十六万亩小麦平均每亩增产三十四点五公斤,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该县务工农民不断增加,收入比种田农民的收入高。部分农民种粮的兴趣减低,耕作粗放,对土地的投入减少。为了防止农业萎缩,昌邑县采取“以工补农”的形式缩小种田农民与务工农民收入上的差别,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是,过去一些乡(镇)、村补农的办法是用工业上的收入直接补助农业上的分配,虽然收入的差别缩小了,但一些农民把补的钱不是装在腰包,就是投向挣钱多的工副业,仍不愿向土地投入。
针对这种现象,昌邑县一方面把补农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提高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调整投资方向,把补农的资金主要放在对土地的直接投入上,以便增加产出,提高种田农民的收入水平。1983年以来,全县“以工补农”的资金达九千五百多万元,大部分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全县先后打机井和大口井二千九百多眼,新修和整修渠道六百一十五公里,建筑物四百三十多座,新建地下输水管道四十公里,农用机械总动力也由1983年的三十六万多马力增加到四十五万多马力。许多工副业比较发达的村庄,实现了灌溉、耕、播、收、脱粒、运输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农民提供免费或廉价的“一条龙”服务。同时,一些有条件的村庄还高价买进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平价或半价卖给农民。这些措施强化了农业基础,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全县一百多万亩耕地绝大部分成为稳产高产田,原来一些亩产只有三百多公斤的中产田,现在亩产达到五百五十公斤。
昌邑县在“以工补农”中,还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直接投入,依靠科学技术增加农业的产出和农民的收入。全县每年都从工副业的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举办技术夜校和短期培训班,派出农民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或者请外地专家、科研人员来本地传授技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