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让儿童文学插上科学的翅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24
第7版()
专栏:

让儿童文学插上科学的翅膀
陈伯吹
一般的文学作品,主要在于塑造光彩照人的典型人物。但是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既要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要张挂起“多识夫鸟兽虫鱼”的画卷。这在“文学是人学”的疆界上,似乎是“画蛇添足”,或者说是“节外生枝”。其实不然,这恰恰能适应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能回答小读者对大自然提出的一系列“为什么?”“怎么样?”这也正是儿童文学有别于一般文学的特色之一。
所以,别忘了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儿童年龄特征”:好动,厌静,要求具体,要求形象,要求趣味,言之有物,少些描写,抒情,多些动态,情节,更多些新鲜事物,逗引起他们的关心和探索……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热忱地迫切地要认识并理解他们生活着的世界,只是限于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急需吸收并充实自己,而科学文艺作品正好当上了他们的良师益友,它施展的“魔法”,就是寓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与知识教育于娱乐之中。
记得比安基写过一篇《苍蝇要有一条长尾巴》:描绘苍蝇嘤嘤地向凭窗眺望的人缠扰不休,索取一条长尾巴,借以美化自己。人不得已指点它到溪林中去找寻。它遍访着鱼、虾、啄木鸟和狐狸,等等,可它们的尾巴都有求生存,防敌侵的用处,不肯给予;人又让它到田里和牯牛商量,结果它被拍死在牛背上。这作品描叙了各种尾巴的性状和功用,在饶有趣味的情节中,授传了关于动物及其尾巴的知识。
鲁迅说得很精辟透彻:“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谈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他老人家又进一步阐说道:“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这一简明扼要的分析,说明了科学文艺作品在读者获得文学欣赏的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不太费力地记取有益有用的科技知识。八十年代的儿童若从小阅读科学文艺作品,日长月久,自然而然地爱科学,学科学,钻科学,用科学,最终就能成为四化建设战线上的勇士和闯将。
欧洲产业革命期间,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地心引力;瓦特见沸水掀起壶盖而创制蒸汽机;我国的曹冲和文彦博,则早在千年以前,认识了水的浮力。而前者以船称象,后者灌洞出球……诸如此类的历史上的科学佳话,书不绝载,这就是文学家赫尔岑说过的:“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丰收的。”而科学文艺作品正是少年科学家的播种机。
或许科学家和文学家认为这一工作,非我专业,与己无关;而且看来是个“小儿科”,干起来倒也有些困难。那么,且听鲁迅直捷爽快地回答:“至于作文者,我以为只要科学家肯放低手眼,再看看文艺书,就够了。”同样地,文学家只要多读读科学书,当然也会够了。我们应加强这一作品的艺术劳动。
儿童文学工作者不只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催发精神文明的花朵,还要在他们的头脑中培育物质文明的果实。要在儿童文学阵地上,举起科学文艺作品的旗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