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话剧《黑骏马》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25
第8版()
专栏:剧评

话剧《黑骏马》观后
徐晓钟
上海戏剧学院蒙古族学员班最近在京举行毕业公演,演出了根据获奖小说改编的话剧《黑骏马》。这是一个精彩的演出,也是一次成功的表演教学实践。
《黑骏马》的演出象是一首古歌,它叙述了一个迟归的骑手寻觅他丢失的爱情的故事。但无论是原作者、改编者还是导演,都着意地在揭示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和思绪:他的苦涩、哭泣和他最后“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演出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展现了一个有着永生不息生命力的民族的灵魂,这正是这个戏在哲理内涵及演剧观念上新意之所在。
话剧《黑骏马》在大的轮廓上模糊地勾勒了一个事件的过程——主人公宝力格返回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寻觅自己轻易挥霍、丢失的爱情、友谊,而整个戏的中心却是泼墨似地在表现主人公情感、思绪的流动,以人物回忆、反思的形式去展现人物的主观感受,表达演出者们对生活哲理的思索。舞台上不是此刻或昔日回忆的生活表面形态的再现,而是主人公和演出者主观感受的诗化的艺术表现。导演用了歌、舞等表现性的语汇来展示主人公的主观意识和导演自己对生活所作的哲理概括,如用四仙女伴舞的形式表现老额吉之死和索米娅的分娩,把人生的死与生升华为庄严、壮丽的永生不息的自然运动来表现。导演通过梦幻色彩的电子音乐
(如电子乐曲《潮汐》等)使舞台场景朦胧化;用浓烈的单色光及投射各种风格化图形的天幕,使场景抽象化,把一个个颇有草原气息的生活场景升华为主人公内心反思的意识活动,或直接向观众表达某种哲理的隐喻(如宝力格与索米娅分别九年之后在月下相遇时,天空出现旋转的天体,隐喻周而复始的人生)。演出中处处可以看到艺术家们的这种探索与创造,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散文体乃至于诗化的戏剧,时序及空间转换的自由,着重展现人物的主观感受、意识的流动,以及不去再现生活表象,而追求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艺术表现(包括象征性、变形语汇的运用)等,近年来,在话剧舞台上时有出现,有的成功,有的不甚成功,但象《黑骏马》这样既令人感到新意,又令人感到亲切的演出,还是不多见的。
这种新而亲切的感觉,我以为是演出者把现代与传统、西方(大体上是西方现代戏剧的美学原则)与东方的审美意识较好地结合起来了,获得了某种和谐。《黑骏马》的编导者根据自己的构思,在一定的层次上用自己的形式作了结合:这是一个以表现人物心理情绪过程、主观感受为目的的戏,然而编导者还是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人物行动的主线和事件发展的大轮廓(尽管编导者都无意去编织中心事件,也不想按习俗的生活逻辑去叙述一个故事),主人公的客观生活
(现在的或回忆中的人物交往关系)和主观的思绪、幻觉作为两条轨迹时续时断交替出现,两条轨迹的衔接与过渡往往很俏皮而又准确、清楚。在运用象征性、变形语汇时,用得准确而有节制,注意到观众在欣赏时想象与理解的承担能力。
选择《黑骏马》这样一个剧本排演,不是不存在着一种危险:在鲜明的舞台综合艺术手段中,加上时序、空间的多变,如果忽视了演员表演的重要性,就可能使演员沦为“编织”导演构思的傀儡。该剧的导演陈明正注意到这一点,他十分重视演员的表演,集中展现演员表演艺术的才华,尤其是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形体基本功,使观众不仅看见导演,而且看见了演员。
前不久,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新疆民族班的毕业公演,演出了莫里哀的《伪君子》、维吾尔族话剧《血腥的年代》等剧目。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在表演上有着一种粗犷、质朴、幽默、真挚、热情澎湃的气质,在扮演内心生活丰富、性格复杂的强烈个性时,这种气质简直成为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在上海戏剧学院蒙古族学员班的表演中也有这种十分可贵的气质。这和上海戏剧学院在表演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掌握塑造鲜明形象的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基本功和表演技能的同时,注意发掘、解放少数民族学员的这种创作个性,发展他们作为演员的基本素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