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要控制投资规模 也要调整投资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28
第5版()
专栏:

要控制投资规模 也要调整投资结构
刘峰昌
建国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过三次大的失控。第一次是1958年,第二次是1978年,第三次是“六五”后期的超高速。前两次的大失控,都导致了比例严重失调,被迫进行了两次大调整。而第三次的大失控,比例关系没有发生严重失调,基本上保持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问题很快得到缓解。
为什么同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对固定资产投资失控的情况作具体分析。
前两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失控,都是在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发生的。解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模式。在产业结构上,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重型结构。基本建设投资的安排,长期都是重重轻轻“一头沉”。如果以轻、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为一百的话,从1953年到1978年的二十六年中,重工业最高的年分占到94.3%,最低年分也有85.1%;轻工业最高年分是14.9%,最低年分只占5.7%。二十六年累计平均,重工业则占89.7%,轻工业只占10.3%。这种“一头沉”的投资结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产生的根源。因为第一,重工业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项目一旦上了马,就骑虎难下。第二,重工业建设项目多为国家保的重点,用的是拨款,吃的是“大锅饭”,没有还款和利息的概念,花起钱来容易大手大脚,所以计划常常突破,预算常常超过。第三,重工业项目大,油水大,建设期间可以“吃大项”,投产之后对改变地区或部门的面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就极大地刺激了各地方、各部门争项目的“积极性”。近三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正是这种重型结构,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长期失控,1958年的失控和1978年的失控则是这种重型结构弊端的两次急性发作。
“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发生的,是新旧体制交替的产物。它表现为两个方面的急剧增长:一是重工业的投资在国家计划内急剧增长。1985年同1981年相比,重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了一点四倍,而同一时期轻工业的投资几乎没有增加。重工业投资的急剧增加,主要是由于国家保证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但是也有旧体制的惯性作用,重重轻轻未能根本转变。二是轻工业的投资在计划之外急剧增长。仅据轻工业部系统的统计,在国家安排的投资之外,各地方通过各种渠道用于轻工业的投资“六五”期间近二百亿元,是同期国家安排投资的二倍多,超过了过去三十年国家安排投资的总和。由于这两个急剧增长,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度膨胀,就其失控的程度而言,不亚于前两次。但是这一次的大失控却没有发生比例严重失调,这是因为在计划外轻工业投资的急剧增长,同计划内重工业投资的急剧增长,情况不同,作用不同,在总体上抵销了重工业的畸形发展。
应当看到,这几年轻工业投资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加速了轻工业的发展,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局面。“六五”期间,国家给轻工业的投资虽然没有增加,但是各地方计划外的投资却大幅度增长,轻工业实际得到的投入,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些投入又主要用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从而大大地改变了轻工业的落后面貌,加速了轻工业的发展。这几年,轻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重工业,1985年同1980年相比,轻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6.5%,重工业增长了58.5%。轻、重工业的比例由1980年的四十七比五十三,到1985年变为四十九点六比五十点四,轻重工业出现了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轻工市场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
另一方面,它适应了轻工业的特点,把轻工业搞活了。轻工业的特点是产品成千上万,又是千变万化,企业小而多,星罗棋布。这个特点需要极大的灵活性。集中统一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缺乏灵活性,容易误时误事。计划外的投资,手续简便,机动灵活,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有不少投资项目,可以做到当年立项、当年投资、当年收益、当年还款。当然,由于宏观指导不力和经济杠杆不灵,在一些行业和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一哄而起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一些损失。
三次失控,两种结果,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投资结构失调和投资规模失控是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问题。前两次投资规模失控和投资结构失调同时发生,因此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被迫进行调整。而第三次投资规模虽然失控,但投资结构在总体上还是协调的,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发生严重失调。因此,在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时,必须充分考虑投资结构的合理性。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关系,是多方面的,既有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也有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例;还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投资比例。而其中最重要的比例,是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这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这个比例如果失调,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可是,过去三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完全靠国家计划安排投资,轻工业容易被忽视,被遗忘,被挤掉。“六五”期间,正是在国家计划之外,由于各地方积极投资于轻工业,才使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趋于协调。由此看来,轻工业的投资,除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需要靠国家计划安排外,那些小型项目特别是那些技术改造的小型项目的投资,靠地方(主要是靠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搞活金融)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它既适应轻工业的特点,也符合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
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失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过大,计划外的项目太多,必须加以压缩控制。但是,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一刀切。对于计划外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坚决压缩,上了马的也要停下来。而对计划外的技术改造项目则要慎重从事。这是因为,多年来老厂欠账太多,如不加快改造,就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需要。但是对那些名曰技改实为基建、盲目上能力、产品不适销对路、原材料又无保证的改造项目,同样要坚决压缩。已经上了马的,也要坚决停下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