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语法、修辞讲话(第三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8-25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三讲)
吕叔湘 朱德熙
第九段 与否定有关的虚字
有没有。 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反复式的问句里的格式是“有没有”“是不是”“去不去”。下面这句的“有否”是错的。
(一)自行车点灯的时间有否明确的规定?(信)如果依着口语,该用“有没有”;如果利用文言格式,该用“有无”。“否”也是文言字,它可以跟“有”字以外的一切动词连用,现在还常见的是“是否”“可否”“能否”,就是不能跟“有”字连用。
在底下这两句里,不但“可否”是错的,连“有没有”也不对。
(二)你过去有否参加过政治活动?(作)
(三)她会拉着你问,中国妇女有没有参加生产。(期)这里不能用“有没有”,因为这里的“没”是否定行为的完成,不是否定有或无的“有”,习惯上只能说“中国妇女参加了生产没有?”不能用“有没有”,当然更不能用“有否”了。不过以(二)而论,可以用“曾否”,等于“曾经参加过没有”。
不是……就是。 这个格式表示二者必居其一,例如:
(四)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毛)要注意的是,这二者必须互相排斥,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不能同时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反过来也是一样。底下这句不具备这个条件,也就不能用这个格式。
(五)在旧社会里许多搞科学工作的,不是做官僚的奴隶,便是用非所学,得不着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报)照原来的说法,倒像是“做了官僚的奴隶”就不是“用非所学”了,这不是不通之至吗?这句只能说“往往学非所用,甚至做官僚的奴隶”。
既不……又不。 这个格式也常常被人用错,因为他们误会这是“既…又”的否定,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的否定。例如“既不耐用,又不便宜”,含有“不耐用就得便宜,不便宜就得耐用”的意思。“既耐用又便宜”的反面是“不但不耐用,也不便宜”。(当然后者也可以说“既不耐用,又不便宜”,因为事实是一个,可是单说“既不耐用,又不便宜”,人家的联想是“不耐用就得便宜”。)因此,下面这两句就叫人感觉不合适。
(六)我的感情,我的精力,全用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既不甘心,又不满足。(期)
(七)有一种人既没有勇气坚决反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又没有决心坚决加入到广大人民的营垒里来。(书)(七)应该用“不但没有……也没有”的格式。(六)的“甘心”和“满足”其实是一回事,应该去一个留一个,所以任何这类格式都不能用。
非……才。 表示必要的条件,我们的话里有两个格式:或是说“非组织起来不能发挥力量”,或是说“必得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把这两种说法混杂起来,就成了“非……才”的说法,如这两句:
(八)非要去参考当时代表大会的记录,才能找出线索来。(期)
(九)真理有时候非具体的摆在面前才有人相信。(作)这是近年来才有的格式,但是已经常常看见,并且常常听见。不过既有合理而又现成的格式可用,似乎不必再翻出新的花样来了。
否则。 “否则”是“要不然,就……”的意思。按这个意思说,下面两句讲不过去。
(十)就连美国的一些反动分子也认识到,美国侵略军除非赶紧从朝鲜撤退,否则只有被全部歼灭!(报)
(十一)在这洪流中谁都不能被允许逆流彷徨,否则就是灭亡。(作)(十)前面用“除非”,已经有“要是不”的意思,后面再来个“要不然”,重复了。不过这个格式通用已久,因为“除非”久已不作“要是不”讲而作“只有”讲,底下自然要用“否则”来接下去。所以我们只能承认这个格式是对的。(十一)没什么可以辨解。照字面讲是“不彷徨就是灭亡”,跟作者意思正相反。应该改成“谁要彷徨谁就免不了灭亡”。(“逆流彷徨”也不通。)
除……外。 “除……外”也是很容易碰上的一块暗礁。“除……外”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格式,口语里多半只说“除了”,有些方言里说“除过”。“除……外”的正确用法可以用这两句来代表:
(十二)除了音乐,他哪门功课都很好。
(十三)除存有许多粉和小麦外,还拥有现金九、四四二、○○○元。(稿)(十二)的“音乐”本来在“功课”的范围以内,现在把它除外。(十三)的“粉和小麦”和“现金”是互不相属但是可以列举的两个项目。底下这些句子都跟这两句有点不同,里面的“除……外”就有问题。
(十四)黄花菜单独做菜,除了发甜发腻外,是没有什么好吃的。(稿)
(十五)除了每天在田野操劳外,既不抽烟,又不喝酒。(稿)
(十六)他们除了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以外,在新的形式上也并不十分讲究。(教)
(十七)然而当时资方信心仍然没有建立起来,除一再表示无力增资经营外,仅向职工提出两个消极的办法:第一,出租;第二,全体职工可变卖废铁与机器借以维持。(稿)
(十八)在这短短的九个月中,除军事外,已做到物价趋于稳定,财政收支接近平衡。(作)
(十九)如美国科学家的一切发明,除了这件发明可使独占资本家获得利润外,永远将被抹杀。(报)(十四)形式上像(十二),可是“发甜发腻”不在“好吃”的范围以内,就不能从那里面“除外”。应该说“只是发甜发腻,没什么好吃的”。(十五)的两项既不相属,也不能列举。照字面讲,只有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除了下地的时候,不抽烟不喝酒”,可是作者的本意是说他“只知道每天下地作活,既不抽烟,又不喝酒”。(十六)是互相补充的两件事,也不能用“除……外”,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在新的形式上倒并不十分讲究”。(十七)倘若要用“除……外”,“仅”字应该改“还”字。可是这一句的两件事是相承而下的,根本不必用这个格式,应该把“除……外”和“仅”去掉。(十八)的“除军事外”意思不明白。一个可能是“除军事方面外,经济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假如作者的意思是“军事还没有结束”,那就不能用“除………外”。(十九)很明显,是应该说“除非……就要永远被埋没”的(“抹杀”不妥)。
否定句和疑问句不用“或”。 “或”字表示交替的关系。可是只有肯定的句子里用“或”,疑问和否定的句子里都不用。例如:“他们的菜里总要搁点酸或辣”。“今天的菜里搁了酸还是搁了辣?”“不知道他爱吃酸还是爱吃辣。”“他不爱吃酸,也不爱吃辣。”底下这两句里都不该用“或”。
(二十)我们不知道是钱在变化或者是人在变化。(稿)
(二一)不过我们不是没有走弯路或没有失败的经验。(期)(二十)既然“不知道”,就是有疑问(这种格式语法里称为“间接问句”),只能用“还是”。(二一)是否定句,该说“不是没有走弯路的经验,也不是没有失败的经验”。要勉强合在一块,也只能说“不是没有走弯路和失败的经验”,因为如果“有”的时候二者只有其一,反过来变成“没有”的时候就是二者都没有了,所以习惯上只用“和”不用“或”。
第十段 其他虚字
“虽然”和“但是”。 “虽然”和“但是”配合起来用,表示两件事情似乎不相容,可是都是真实的,如“他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政治觉悟很高”。这两件事情之中前者是客,承认它,但是把它撇开,后者是主,是这句话的重点所在:前者用“虽然”,后者用“但是”,或“可是”,或“然而”,或“却”,或“而”(通用的程度照这里的次序)。底下这四句里的“虽然”和“然而”用的不妥。
(一)家里虽然多住了几个人,却反而比较平时来得不同一点。(稿)
(二)假使一个连长丢掉一挺机关枪,那不消说是有罪的;然而一个医生对伤员的生命,可以这样忽视吗?(书)(一)的两件事并非不相容;正相反,家里多了人自然跟平时不同。用不上“虽然……却反而”。如果“不同”换成“静”,那就可以用了。(二)的下半句是问句,不能用“然而”,应该取消“然而”,在“可以”前面加个“就”字。
“既然”。 “既然”是推论之词,如“你既然不知道,就不应该乱说”。跟“既然”呼应的是“就”,不是“所以”。下面这两句不对。
(三)〔这些都〕不是某一个人所可占有的,应当全是国家的;自己既然是国家一分子,所以应当把他……交给公家收管。(期)
(四)我当时认为组织上既然这样看重我,所以经过考虑后,从三月一日便到读者来信组工作了。(期)(三)只要把“所以”改做“就”。(四)如果在“既然这样看重我”之后加“我就应该接受”,底下可以不动。
“如果”和“即使”。 “如果”“假如”“倘若”这些都是假设之词,“即使”是假设兼撇开,等于“如果”加“虽然”。“如果下雨,我就不出去,”“即使下雨,我也要出去,”显然是不同的。这里有四个句子:
(五)北京城内以及四郊〔的古迹文物〕,如果粗疏的作一踏查,因为过于丰富,不知该如何下手。(期)
(六)在出版界的群众批评风气展开以后,出版业者即使不为读者的利益打算,如果还是想在“白纸上印黑字”,拿质量很差的书刊印出去搪塞读者,读者是不会接受的。(报)
(七)民工自己用的工具要自己准备。个别真正困难无法购买的,政府即使先借给他用,但一定要从工资粮中扣除。(稿)
(八)即使反动集团借其卑劣的阴谋在议会中多窃取了若干议席,但是法国人民在这次斗争中却更为觉悟了。(报)(五)如果“粗疏地”考查也会无从下手,“细细地”考查又将怎样呢?这里显然应该用“即使”(“因为”之前要加“也会”)。(六)用了“即使”又用“如果”,不能统一起来吗?能。用什么字呢?都可以。用“如果”,底下不必改动;用“即使”,把“读者是”改做“读者也”。其实这一句无论用“如果”还是用“即使”,只第一处用了就够了,假如不特别强调语气,第二处可以不用。(七)和(八)用“但是”跟“即使”呼应,这是不对的,应该改用“也”(例八用“也会”代“却”,“但是”当然去掉)。
又,“如果”“倘使”“即使”这些都不是时间连接词,底下不能加“的时候”,下面这两句犯了这个错误。
(九)倘使有比较重大的问题发生时,可以直接和中南区文化部文物处接洽。(期)
(十)即使战争爆发起来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取得胜利的。(报)
“只要”和“只有”。 “只要”和“只有”都用来表示条件。“只要”跟“如果”的意思一样,不过特别强调无须有别的条件。“只有”表示这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以外都不成。跟“只要”呼应的是“就”,跟“只有”呼应的是“才”,如“只要下雨,我就不出去,”“只有下大雨,我才不出去。”底下这句用“只要……才”是不对的。
(十一)只要大量发动与组织劳动,才能恢复与提高工作的水平。(期)如果作者的意思是说这是唯一的条件,应该用“只有”。如果不认为这是唯一的条件,可以用“只要”,底下用“就能”。
“尽管”和“不管”。 这两个词常常用错。下面的句子就是把“尽管”当“不管”用,把“不管”当“尽管”用。
(十二)学校里的空气尽管是多么纷扰,我的心境总是宁静的。(作)
(十三)但尽管〔这思想的实践与方法〕是怎样不同,而有这一条中心思想的脉络流贯着,是无可推动的事实。(教)
(十四)不管艾奇逊喜欢重弹戈培尔博士的老调,在华盛顿的参议院绅士们却在招供。(期)
(十五)五四时代的白话文是一个革命的运动,不管其中有部分的人是软弱妥协,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教)只要记住“尽管”等于“虽然”,“不管”等于“无论”,就不会用错了。(十二)和(十三)里面有“多么”和“怎样”,当然是“无论”的意思,该用“不管”。(十三例的“推动”应改为“动摇”。)(十四)如果是“怎样喜欢”,(十五)如果是“有多少人”,前面就可以用“不管”,否则只能用“尽管”。
“不但……而且”。 这是推进一层的说法。下面这两句不是推进一层,所以不能用“而且”和“非但……并且”。
(十六)第七个问题,是如何把翻译工作放到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而且反对过去一套手工业的翻译方式。(期)
(十七)同时,我们要善于使用工具书,非但不该以某图书馆所收藏的为满足,并且不能像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样的加以详细深刻的研究。(稿)(十六)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只能说“如何推翻过去的手工业的翻译方式,把翻译工作放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十七)是不同而且有点相反的两个方面,应该说“一方面不该……另一方面也不必……”。
“不但”底下有时候不用“而且”而用“就是……也”或“连……也”。这个格式可以说是推进一层,也可以说是退后一步;当然掉过方向来看,也还是推进一层。像底下这句就不该用“并且”,该用“就是”。
(十八)不但是革命干部应当重视,并且我们学生也应当重视。(作)这两个格式的不同,可以从这两句来体会:(甲)他不但识字,还会写信;(乙)他不但不会写信,连字也不识。
“有些”和“有的”。 这两个词许多人不加分别,其实是有点分别的。当做名词的附加语的时候,我们用“有些”,可以单用一个,也可以连用几个;底下没有名词的时候,可以用“有的”,也可以用“有些”,但是都要连用几个。底下这两句的“有的”都应该改做“有些”。
(十九)还有的个别农民,一听到村干部宣传生产,就有点不耐烦。(报)
(二十)贵州剿匪部队有的则在经常穿不上鞋吃不到盐的情况下进行剿匪作战。(期)(十九)的“个别”也可以省;如果要表示这样的人不多,可以说“还有少数农民”。(二十)该说“贵州有些剿匪部队”。下面这一句的“有的”在形式上是用对了:
(二一)著名的作曲家马思聪、贺绿汀、马可、张鲁等,有的采取民间形式,有的运用明朗愉快的旋律,都写出热情饱满的创作。(报)可是照意思说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件事情并不互相排斥,民间形式里头也可以有明朗愉快的旋律。(比较“有的身体好,有的是女性”,同样不妥。)必须把“运用”改做“自己创作”,两个“有的”才站的稳。
“越……越”。 凡是用“越”的时候,前后都用“越”。下面这句,前用“越”,后用“更”,不合一般说话的习惯。
(二二)这个斗争越坚强有力,就更能制止侵略战争扩大。(期)
(本段完,全文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