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物资供应何必舍近求远——鞍钢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02
第2版()
专栏:

物资供应何必舍近求远
——鞍钢采访札记
新华社记者 周保华 本报记者 江绍高
搞建设,讲求经济效益,这个道理很多人懂得;然而一接触到实际,是不是都照这个道理去办,则不见得。
最近,记者在鞍山采访,就了解到这样一些情况:
鞍山钢铁公司搞技术改造,今年需要二十二万吨水泥,除少量高标号水泥外,大部分是四百号。鞍钢自己有一个水泥厂,现在年产二十多万吨四百号水泥。该厂以前归建材局管过一段,1978年交还鞍钢时定下来,每年上调给国家统配水泥十九万吨。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鞍钢产的水泥往外运,鞍钢用的水泥求大连,找沈阳,去抚顺,给交通增加了压力,每吨还多花十几元冤枉钱。原因是:上调的水泥归国家建材局管,鞍钢要用的水泥归冶金部管。
类似这样舍近求远的事,还可举出好些例子。比如用油,鞍钢用鞍山炼油厂的油很方便,从炼油厂到用油地点只五公里。可是,眼面前的油不准用,非要鞍钢用抚顺炼油厂的油,每年多花十五六万元运费。主管部门把这叫做“统购统配管理”。再如,鞍钢需用硫酸,大连就是产地,有关部门却把一部分计划下达到南京。我们问,是不是大连的产量有限,分配不过来?他们说,不是。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据鞍钢材料供应处的同志反映,主要是缺少一个协调机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他们回忆,“文化大革命”前,国家物资总局在鞍钢设有一个办事处,专门协调物资流向问题,事情办得快,经济效益也好。现在没有这种协调机构,往往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该解决的问题长期解决不了。他们呼吁有关部门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协调机构,真正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题目作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