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林多柴则丰 柴丰山更青 山青水亦清 密云建成十五万亩薪炭林 水库“一盆清水”秀色常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07
第2版()
专栏:

林多柴则丰 柴丰山更青 山青水亦清
密云建成十五万亩薪炭林 水库“一盆清水”秀色常驻
本报讯 记者江世杰报道:昔日“守着山场没柴烧”的北京市密云县北部地区,自从营造了十五万亩刺槐薪炭林后,不仅三万农户的烧柴困难大大缓解,基本解决而且有效地保护了首都的主要水源——密云水库这“盆”清水。
密云县地处北京市东北部,密云水库坐落在县境中部。过去,水库北部的不老屯、高岭、北庄等乡烧柴困难,农户往往每年秋收刚过,就扛起扁担到十多公里外的深山区打柴。山林的过度樵采,又使植被指数急剧降低,每年雨季山洪暴发,带下大量泥沙,严重威胁着密云水库的水质和寿命。
密云县领导面对这种局面,早在七十年代初期就把发展薪炭林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县的“五五”、“六五”、“七五”计划中,营造薪炭林都作为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战略措施。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制订规划,把农林局的林业科扩建成林业局,为县、社、队三级配备了抓薪炭林的工作人员。近几年来他们大力支持农户或单独或联户营造薪炭林,还普遍实行了造林的调查设计制、承包合同制、检查验收制。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以刺槐为主的薪炭林发展到了十五万亩,占全县有林面积的13%。
密云县林业局总结发展薪炭林的好处是: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发挥经济、生态等多种效益。首先,薪炭林大多是在不宜用材林、经济林生长的地方营造,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资源。其次,它产柴量高,耐樵采,群众称薪炭林是“绿色煤矿”。第三,成片刺槐林可截留降水28—37%,一棵十四年生的刺槐根系可固土二至三立方米。密云水库北部山区大量营造薪炭林后,多次暴雨不但没有引起洪灾,而且清流入库,保护了水库水质。第四,薪柴多了,秸秆就可以用来作牲畜饲草;畜牧业发展起来,有机肥料便增多,土地肥力随之增强。第五,腾出大量打柴劳力、时间从事其他商品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