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07
第5版()
专栏: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
何伟 韩志国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把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从总体上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即把原有的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改造成为适应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按照商品经济原则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个首要的和核心的问题,是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基本的立足点,对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正确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商品经济问题实质是市场问题
商品经济问题实质是市场问题。哪里有商品经济,哪里就有市场;没有一个统一的和完整的市场体系,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商品经济。新旧经济体制的一个分水岭,就在于承认不承认商品经济和要不要市场。在旧的经济体制下,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处于被封闭的状态,生产资料、资金和劳动力都由行政部门进行统一调拨和分配。这种以行政调拨、行政管理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严重障碍。因此,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一个基本的内容就是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逐步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能够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没有市场供求和竞争产生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就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就无法确立起来。为什么在过去的长时期中,我们也一再强调要尊重和运用价值规律,但是价值规律却始终未能真正得到尊重和运用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理论上否定商品经济,在实践中排斥和否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规律充其量是被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而不可能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调节生产和流通,也不可能起到促进企业和社会技术进步的作用。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能够为商品生产者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广阔的“舞台”。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互相分离,而市场则把商品生产者联结起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旧的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就在于排斥市场,割断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横向联系,窒息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在市场全面开放、并且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商品生产者才能够根据市场变动的信号,自己进行经营决策,自我决定发展方向,并且在市场上自主地选择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扩张和收缩,从而真正建立起企业的自负盈亏制度,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我国,作为商品经济的内在属性的市场,从多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市场关系同社会主义并不矛盾,不能把市场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
计划调节必须符合商品经济的要求
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计划调节,是社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但不排斥计划调节,相反,它的健康的发展,需要有国家的组织、管理和调节。我国原有经济体制在计划调节方面的一个严重失误,是把经典作家关于产品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节理论照搬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现实中来,把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计划调节与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直接指挥等同起来了。按照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经济的运动主要是实物运动而没有资金的运动,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节是国家的直接调节。计划调节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产业之间和产品之间的比例协调,从而达到实物结构的平衡。为了实现实物结构的平衡,就要由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来直接安排各个生产单位的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我们的计划体制正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建立的,我们的计划调节也正是适应这样的体制而进行的。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节,与此有很大的不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运动,不仅有实物形态的运动,而且有价值形态的运动。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不仅有实物的平衡,而且有价值的平衡。由于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灵敏地反映出来,国家对供求的调节不可能象过去那样通过下达实物指标的办法来直接进行,而只能是通过财政、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的运用来实现,这就要求国家改变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和计划调节方式,把计划调节的重点转向调节市场。
计划调节的重点之所以必须从直接管理企业而转向调节市场,还由于企业地位的显著变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不象在旧的经济体制下那样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由国家来统一安排其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是以一个商品生产者的身份,在市场上行使着自己的权力和实现着自己的利益。一方面,企业有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力,不但具有独立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可以根据市场上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变化来调整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而且具有对生产要素的自主选择权,可以自主地在市场上选择生产资料、资金和劳动力。这种自主的权力,是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一个基本的标志,不容许受到侵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计划调节,必须以承认和尊重企业的这种自主权力为前提。另一方面,企业又有着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市场流通取代行政调拨以后,企业的经济利益能不能得到实现,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都取决于市场的状况。正因为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市场有如此紧密的关系,他们才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才不能对市场信号无动于衷,而必须作出灵敏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有通过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来贯彻自己的计划意图,才能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计划调节。
总之,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新的格局,要求计划调节采取新的形式。在一般情况下,国家不应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只有在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国家才可以采取直接控制的形式。
计划与市场统一在哪里?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企业的个别劳动都要通过市场的交换活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一切产品都是商品。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商品经济,应是一种完全形态的商品经济,而不是半商品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在市场的基础上进行,一切经济活动又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家计划的间接调节。也就是说,计划与市场的统一,是一种总体上的统一;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是一种总体上的结合。如果把计划与市场理解为两个板块,一部分生产和经营活动完全由计划调节而不受市场制约,另一部分生产和经营活动完全由市场调节而不受计划影响,只是受计划调节部分和受市场调节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那就可能导致从总体上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经济性质。
那么,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统一在哪里呢?流行的观点认为,计划是自觉的,市场是自发的,市场只有在计划的制约下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计划对市场制约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市场对计划制约的一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及市场机制不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且还对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起着全面的制约作用。一方面,市场对计划的制定起着一种信息源的作用。计划的制定必须以市场的状况和对市场发展趋势的了解为依据,离开了市场,计划就会变成不切实际的东西,所谓计划的自觉性就实际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就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及市场机制对计划的实施起着一种检验器和校正器的作用。计划作用于市场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校正计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计划将得到顺利实施,有缺陷的计划将得到补充和修改,错误的计划将得到矫正。因此,从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总体上来考察,计划与市场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正是由于计划与市场的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才使它们统一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之中,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一种内在的协调作用。
应当看到,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节,比旧的经济体制下的计划调节要复杂得多。商品经济是一种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式,但对商品经济机制的运用,也需要有更高明的艺术手段。市场好比汪洋大海,我们不能因为大海中有风浪、有暗礁就划设禁区,限定在浴场内游泳;相反,应当有勇气、有信心去征服惊涛骇浪,学会在市场的大海中游泳。只要真正遵循商品经济的原则,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去进行改革,我们就能够逐步探索和掌握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适应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管理体制,就能够在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建立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