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读书钩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08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读书钩得
二思
清代经学家卢文弨评《鬼谷子》是“小人之书也”,鲁迅则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决不是‘小人’,倒是一个老实人”。
《鬼谷子》“揣情摩意”,讲“捭阖”、“飞钳”纵横之术,历来名声不好,这是真的。攻之者,说它教歪了人们,特别是“人主”的心术;如柳宗元,就定其罪为“妄言乱世”,宋濂则斥之为“蛇鼠之智”。其实呢,这不过是一家之言罢了。观察而得其些许精神的,有唐人来鹄。他不认为这是部好书,却不泼口大骂。按他的意见,这部书中的思想,乃“今之常态”,并不希罕,世风不好,虽不读《鬼谷子》书,行事也能“自然符契”(天然能合拍)。鲁迅把这层意思发挥得更加明白而深刻:“人们常用,不以为奇,作者知道了一点,便笔之于书,当作秘诀,可见禀性纯厚,不但手段,便是心里的机诈也并不多”,“否则,他还该说得吞吞吐吐些,或者自己不说,而钩出别人来说……”,所以,“鬼谷子究竟不是阴谋家”。有什么“出奇”呢?“鬼谷先生”无非是将当时的世态,记录下来,整理加工,概括综合而已。自然,其文“奇变诡伟”,笔头子上是有点功力的。据说这位先生的两个高足苏秦和张仪,学得他的学问,作游说“人君”之资,颇收奇效;又一说,此书系苏秦“托名鬼谷”而作,以显示它的分量的。这笔旧账,其说不一,算不清楚。这无关紧要。可注意的,是背了千年以上黑锅的、不知其名的《鬼谷子》作者,到鲁迅笔下,才得到平实的待遇。
作为一家之言,并不是随口骂一句能抹掉的。某种意识的产生,归根结底,总离不开当时环境的影响;而对它的品评,或贬或褒,或摒弃,或使用,也还是离不开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卢文弨有学问,对《鬼谷子》也挺勤快地校勘了一阵,但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为鲁迅所驳,真正是“良有以也”。“捭阖”诸术,论理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是无须乎这些玩意儿的。有闲空翻翻它,未尝不可以增长点知识,知道在古人那里,原来有那么多名堂。至于专门家的下功夫研究,那又是一回事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