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山寨的第七位教师——记海南岛屯昌县优秀教师叶毓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09
第5版()
专栏:园丁新事

山寨的第七位教师
——记海南岛屯昌县优秀教师叶毓贤
黄奉初 崔济哲
海南岛的黎母山,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窝窝里,两个村寨,聚居着四十多户苗族、黎族人家。不过它也有自己的骄傲。在过去二十多年中,这里破天荒地出了八百多名小学毕业生。有的上了大学,有的还当上了领导干部。
骄傲来自一所小学,这所小学只有一个老师:叶毓贤。
槟榔树又开花了,他在这里默默地工作了二十四个春秋。
烧荒后的山野,到处是残枝,一片片焦黑的土地,几间小茅屋和竹楼,挤在大山的叠皱中。
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叶毓贤,背着行李,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屯昌县琼凯乡。另一个老师,在等他,简单地跟他说了几句,就象逃避瘟疫似的,沿着他来的那条羊肠小道,匆匆离开了。这是1962年秋天。
走了六个老师。他是第七个来的。
校舍:只有三间漏雨的茅屋。
老队长跟他说:这里苦多穷深,我们不求你在这里待长,只望你能晚走一二年。
一群赤裸着身子的孩子,围着他,投来好奇而戒备的目光。
入夜,他失眠了,暗自落泪。分配时,教育局的同志说:这里有山有水。但没想到是这样的穷山恶水。他语言不通,全村没有一个小学毕业生,靠“积豆记数”,刀耕火种……
他从三十里外的镇上背来了粮食、盐巴。他给孩子们买来笔、练习簿和课本。好不容易动员了几十个孩子来上课,站在用土垒起的讲台前准备开课。突然,山坡上传来一声枪响,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夺门而出。原来打到野猪了。村寨里有条不成文的老规矩:凡赶到现场的,人人都有一份。孩子们对枪声比对上课的钟声更有兴趣。他没有气馁。他一趟趟从黎村走到苗寨,挨家串户,深入到孩子、家长中去。他学会了黎语苗话。
四十多个孩子,终于又坐在一间教室里了。这是四个年级都有的复合班。他分别用普通话、海南语,对一二年级不懂汉话的学生又用黎苗方言上课。他象一个热情而严谨的音乐大师,指挥着孩子们独特的“四重奏”。
山村学校的生活,艰苦、淡泊。他既是孩子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家长”。
乡村教师可能经历的一切,他都千次、百次地经历了:暴雨,河水上涨,他把学生一个个背过河去;遇到山洪下来,他把孩子们留住在学校,给他们做饭、洗脚、洗澡。他每月只有三十八元工资,却常常给生活困难的学生买书本、笔墨。“文革”中,有两三年拨不下助学金来,叶毓贤就靠那点微薄的工资帮学生读书,自己从不计较。
1965年9月1日晚,一盏雪亮的汽灯照亮了琼凯小学教室外的草坪。学生们庄严地排成队列。黎村苗寨的四十多户人家,扶老携幼,举着火把,不约而同地赶来参加这次不平凡的建队仪式。从这天起,琼凯乡的黎苗族孩子第一次戴上了红领巾。
广阔的外部世界在黎母山孩子的前面打开了。叶毓贤又陆续为他们开设了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珠算课……他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把所有的光和热都奉献给海南岛的孩子。
建造宽敞明亮的教室,这是琼凯小学前所未有的大事。上山开石伐木、打坯烧砖……叶毓贤和人们顶着星星上山,打着火把归来。
当时,他刚满周岁的儿子病重。妻子和家长们都劝阻他留下照顾孩子。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还是带队上山了。夜里,叶毓贤还没踏进家门,就听到一片哭声。原来儿子病情突然恶化,救治不及,已经离开人世了。
一行热泪滚落在他脸上,却也感动了“上帝”。第二天,全村男女老少都上了山。学校石墙瓦顶的教室,很快盖起来了。
他不仅仅教育孩子,还在村里办起了夜校,宣传卫生常识和科学知识。他教黎、苗同胞种植蔬菜,自己开了个园子作示范。
他几乎包下了村文书的全部工作。区、乡要的报告、报表、材料,都是叶毓贤挤出睡眠时间完成的。
他调解村寨中的各种纠纷。他订阅的报纸和杂志,成了当地青年最喜欢的读物。
他有不少次离开黎母山的机会。亲友为他另找工作,有人从外地给他介绍对象。他却勇敢地跨过传统偏见的鸿沟,与一位黎族姑娘举行了婚礼。
198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5年暑假,叶毓贤作为屯昌县优秀教师代表去北京参观。
如今,琼凯小学的学生增加到八十多名,教师有了四位,可他的心还在孩子们身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