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前卫村是怎样达到人均收入一千元的 发展工业 农工一体 转移劳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10
第2版()
专栏:

前卫村是怎样达到人均收入一千元的
发展工业 农工一体 转移劳力
本报讯 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有一个村,去年人均收入一千零一元,比1978年增加了两倍多。目前,全村96%的农户有了电视机,不少农户还有电冰箱、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村里新建了一条一千多米长的马路、一座四十五吨的自来水厂和一个可供全村农民免费洗澡的浴室。这个村就是上海市崇明县大新乡前卫村。
前卫村是1969年在围垦海滩时建立起来的新村,原来并不富裕。它的致富,主要是1979年起村里办起了小工厂。1981年,与附近的农场联办鞋油厂,1985年再与上海牙膏厂联合生产牙膏。这样,村办工业的产值和利润逐年增加,去年工业产值达到六百七十六万元,占全村农工副各业总产值的98.8%,税后净利一百一十一万元,工业成了村级经济的主体。
在村办工业发展过程中,前卫村以工促农,经济工作转向农工一体化,并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农工副各业经济活动,均由村经济管理委员会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指挥。农副业生产活动单元是农业和副业两个专业生产队。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集约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营二百五十亩粮田、四十亩菜园、二十五亩果园的农业专业队只有二十五人;担负了三十亩精养鱼塘和林副业场(包括饲养鸡、鸭、猪)经营任务的副业专业队只有十二人。农副业专业队农民在完成承担的任务后,可取得略高于务工农民的报酬。在农业专业队管理下,全村四百二十四亩耕地完成了四点八万方土地整治任务,耕地全部建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去年,全村农工副各业总产值达到六百八十三万多元。
前卫村各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劳力大批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78年的劳动力结构是:农业一百四十人,副业六人,工业二十五人;今年的劳动力结构是:农业二十五人,副业十二人,工业四百六十人(其中大多数是从外村招收的)。这个有一百零三户、二百九十七口人的村子,已经改变了家家务农、人人种田的局面。
(陈继明 龚介民 吴志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