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悲与喜的背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11
第3版()
专栏:编余短论

悲与喜的背后
叶伴
青年人考进大学,自然是喜事,因为从此可以有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然而有些青年心中还有暗暗一喜:从此端上了“铁饭碗”——进得校门,不愁毕不了业,毕了业包分配,稳当“国家干部”。于是,有人不思进取了;有人高呼“六十分万岁”了;有人连六十分都得不到了。而照以往的管理体制,凡进了校门的学生,都要按计划输送出去,即使有不及格的也要想法“保驾”。但这样喜孜孜出校门的不合格“毕业生”,对社会和个人却都是个悲剧。
华中工学院学籍管理的改革是可喜的,它打破了学生手里的“铁饭碗”,几门不及格就请你退学。罗健就这样被退回去了,他本人、家庭和周围人大约都是把它看作一场悲剧的。然而这一悲,竟使罗健清醒过来,明白了知识的重要和上学的目的,重新考进了大学,悲又变成了喜。这第二次的喜意义不一般,它不仅是一个青年转变的开始,而且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小小结果——教育改革能使不爱学习的后进青年变得勤奋好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