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心相印 情相通——记全国青少年援助非洲灾民募捐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11
第6版()
专栏:

心相印 情相通
——记全国青少年援助非洲灾民募捐活动
柯月霖 李文云
非洲大陆连遭灾害、一亿五千万人受到饥饿威胁的严重情况,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也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特别是亿万青少年的心。自7月下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行动起来,向受灾的非洲兄弟姐妹献上我们的一片情意”的募捐活动,已经圆满结束。
这次募捐活动的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城市开展这一活动最早,在7月底的短短几天内,直接参加募捐的大、中、小学生就达十多万人。8月1日,在北京的王府井、东单、北京站等十八条主要街道和闹市区,设立了募捐点七百多个,几十万学生、青年工人和机关干部以实际行动支援非洲灾民。9月7日,这一活动达到高潮,全国近百万青年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义务募捐劳动。
踊跃参加募捐和捐赠活动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社会阶层,包括学生、教师、职工、军人、港澳侨胞和在华的外国朋友,既有少年儿童,也有耄耋老人。全国政协常委、七十八岁的北京医科大学一级教授叶恭绍,不顾年迈体衰和老伴患癌症住院,坚持参加义诊,行动感人。她说,“非洲的自然灾害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都应援助,我们也义不容辞”。曾获1985年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凤奖和1986年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专业组优秀歌手奖的中央民族学院歌手肖玫,刚从贵州老家返京,风尘未除,就投入到募捐活动中。她表示,要用自己的歌声唱出对非洲姐妹的心意。
一些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留学生也参加募捐活动,反映了第三世界各国人民情同手足、患难与共的情意。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这次募捐活动的又一特点。募捐者开展了义卖、义诊、义务咨询、义务裁剪、义务维修等活动。不少学校的师生连夜筹备图片展览,出黑板报,录制宣传材料。许多工矿企业的青年还以义务劳动、义务加班等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天津人民艺术学院院长孔祥玉亲自带领文艺小分队巡回义演,为灾民募捐。上海大、中学生组织了“自行车宣传队”,身穿绘有非洲地图的汗衫,在市区进行募捐宣传。上海市学联向青年们发出了为非洲兄弟募集“一千件手作农具和一万件儿童体育用品”的号召。大连市的一万多名学生举行了“把温暖送给非洲兄弟姐妹”的象征性火炬接力赛。国务委员张劲夫为长跑学生点燃了接力火炬。参加募捐活动的上海万余名少先队员还用四万条红领巾,沿南京路、淮海路等主要交通干线连接成绵延三十华里的“红领巾友谊带”,场面极为壮观。
青年学生们普遍感到,通过这次援非募捐活动,既支援了非洲灾民,增进了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自己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国际主义教育。有的学生在向群众演讲时声泪俱下。有的青年看到群众踊跃捐款的场面,感动得从募捐队伍里跑出来,和群众一起捐款。北大的一位同学说得好,“群众的踊跃捐赠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无私的举动震动了我的心灵。”
今年是国际和平年。广大青少年通过这次援非募捐活动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期,更加认识到“人类的团结和友爱是二十一世纪的希望。”(附图片)
北京青年在街头为非洲灾民募捐义演。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