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福建推广致富典型经验 大批贫困农户自强生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18
第1版()
专栏:

福建推广致富典型经验 大批贫困农户自强生财
新华社福州9月17日电 (记者林斯定)福建省在扶贫工作中,注意总结和推广治穷致富的典型经验,“拨明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使脱贫户迅速增加。据统计,近几年,全省已有七万八千多个贫困户脱贫,其中有一批发展为专业户,有的成了富裕户,有些乡、村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面貌。
中共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把扶贫工作摆在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同等重要的位置,从省到地县各级领导都有自己的扶贫联系点,目前,省、地、县、乡各级常在扶贫第一线工作的干部有一万多人。扶贫先扶志,为了鼓起贫困户脱贫的信心,这个省注意用治穷致富的典型引导贫困户,使贫困户从中看到脱贫的希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全省重点扶持十一个贫困县之一的柘荣县,有个名叫郑帮德的农民,近六年因父亲病逝、女儿因病致残、房子失火被烧等灾难接踵而至,负债累累。但他人穷志不穷,只领取了二百元救济款,利用当地优势,学习外地种植养殖技术,开山种茶,养兔喂猪,三年度过了难关。如今,全家年收入八千多元,去年还住上了新房。省委发现并在全省推广了这个典型,这在贫困县、乡引起强烈反响。一些贫困户由“你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并向郑帮德学习开展多种经营。今年,柘荣县借典型的动力,约有二千三百户可脱贫,相当于全县贫困户总数的34%。
福建省贫困县、乡,大都地处边远山区和海岛,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因此,这个省重视发现和推广科学致富的典型。上杭县才溪乡是老区,一些贫困户因致富无门,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于外部条件,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针对这种情况,县委领导深入才溪乡调查,发现大贵村年过半百的农民林成达,在一亩左右的池塘里,放养了上千尾草鱼、鲢鱼,水面养鸭,并用十一头猪的粪作鱼饵料,然后用鱼塘的泥和肥水施灌杭梅、桃树等小果园,一水多用,综合经营,实现了良性循环。县委号召各乡、镇贫困户向林成达学习。现在,光才溪乡就有一百多农户着手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坡地建立以杭梅为主的家庭小果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