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一根毛竹变两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22
第2版()
专栏:在商品经济的大课堂里

一根毛竹变两根
邱盛林
(一根毛竹值多少钱?在砍了毛竹卖毛竹的年代,这个问题很简单——一根毛竹大不了卖上一元多钱。一搞起加工,情况就大不同了,有人仔细算了一笔账……——编者)
事情发生在福建省光泽县。1983年,这个县的司前乡从福州、武汉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把贱价毛竹加工成漆筷、打梭棒和冰棍签,使毛竹摇身一变,价值增加到二十八元多。司前乡的“竹变术”为全县“念山经”破了一道题。县委当时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周清霓同志来到司前工艺竹器厂调查,一五一十地算了一笔账:一根胸径十厘米的竹子,可用不同部位加工成三种产品,带节的兜段做纺织厂用的打梭棒五片,中段做漆筷十六副,尾巴做竹串或冰棍签一斤半,三项合计,总产值可达二十八元八角五分,扣除加工成本和税金,可得纯利三元六角二分,相当于毛竹原价一元五角的二点四倍。(尽管数字很多,读来并不枯燥。这一项项、一笔笔,算出了毛竹加工的效益,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俗话说:“算计不到一世穷”,搞小生产还得扳扳指头,搞商品生产不拨拨算盘、按按计算器咋行?——编者)
实践证明,这笔账算得不错,账上的预言都在司前乡兑现了;过去年年采伐毛竹四十万根,近两年每年只砍十万根,收入反倒比过去增加了。农民开始对毛竹刮目相看,不过也还有些顾虑:“我们砍毛竹还行,要加工成产品,岂不是张飞学绣花?”“即使产品做出来了,卖给谁?”“搞联合会不会肥水外流,让人吞掉?”……(毛竹在人们心目中价值提高了是一回事,真正实现毛竹的价值又是一回事。要发展毛竹深度加工,还得对人们的自我封闭观念进行变革才行。——编者)
破了上述旧观念,光泽的毛竹加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全县已有大小竹类产品加工厂和造纸作坊八十多个,年加工毛竹一百多万根,年利润达八十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