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冲破只求温饱的小圈子 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精神 贵州“双文明户”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23
第4版()
专栏:

冲破只求温饱的小圈子 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精神
贵州“双文明户”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作用
新华社贵阳9月22日电 (记者龙文彬)贵州省农村近年来出现五万个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新型农户——“双文明户”。他们敢于致富,善于致富,并热情帮助群众共同致富,正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主力军。
这批“双文明户”,绝大多数是从农村共产党员、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基层干部中涌现出来的。他们成为农村勤劳致富户以后,积极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龙里县六广乡长萌村的熊厚祥,过去曾担任过生产队会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通过发展家庭养殖业、造纸业和加工业,使全家每人平均产粮一千公斤,人均收入近千元。熊厚祥致富后,积极带领群众改变本村贫困面貌。1983年以来,他家先后投资六千多元,办起提水站、水电站和硫铁矿厂,无偿帮助群众解决了六十多亩“望天田”的提水灌溉问题,还免费供应全村的照明用电,吸收村上剩余劳力从事采矿业。1985年,他所在的村民组人均吃粮从过去一百五十公斤提高到四百公斤,人均收入从六十元提高到三百多元。熊厚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建设新农村作出了贡献,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县农民学习的榜样。
贵州省的许多“双文明户”已经成为推广新技术、带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骨干力量。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麻兔村农民技术员、共产党员冉崇炳,积极钻研农业技术知识,靠科技致富。为了帮助群众发展商品生产,他带头成立科普小组,把自己订的科技报刊和农业科技书籍集中起来,又把他家的一间房子作为阅览室,还在这里举办培训班,向乡亲们传授技术。去年,他指导本村农民发展白术、金银花等药材生产,结果户户增加收入;全村农业总产值比1984年翻了一番,人均收入达九百八十二元。冉崇炳先后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党员和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双文明户”冲破了只求温饱的小圈子,爱国家、爱集体的精神进一步发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