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一万比二十——招远县王宝瑛、刘志坚创造苹果快速育苗法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24
第2版()
专栏:

  一万比二十
——招远县王宝瑛、刘志坚创造苹果快速育苗法纪事
  本报记者 陈满正
同样一株苹果苗,采用传统的嫁接法,两年只能繁育二十株左右;采用快速育苗法,却能繁育万株苗以上——这就叫“一万比二十”。
这种快速育苗法的创始人,是山东省招远县河西村助理农艺师王宝瑛和县农艺师刘志坚。这项科研成果,曾获得1981年烟台地区和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王宝瑛,五十四岁,文化不高,但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摆弄果树,对嫁接果苗十分着迷。他家院子里,栽有梧桐、桂花、冬青,还有各种果树。1957年,他曾把棉花嫁接在梧桐树上,想把梧桐树变成棉花树。1958年,他去四川探亲,又用一双半高沿胶鞋背回两棵桔子苗,嫁接在臭椿树上,想让南桔北移……这些嫁接,想法不谓不奇,但都失败了。他交了点学费,也学得了许多关于植物嫁接的经验。
1975年,山东从国外引进一批优良苹果种苗,王宝瑛千方百计弄来几株接穗。当时,他管着队里的五亩苗圃。如果全部嫁接上良种,至少需要三万个接芽。采用常规办法繁育稀少珍贵的良种,时间太长,速度太慢了,能不能快速育苗呢?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这个念头。快速育苗到底怎么搞,他不清楚。但他认定了这条路,倔着呢,单枪匹马地一连搞了两年试验。结果嫩芽的成活率还是提不高,快速育苗碰到了严重阻碍,不解决这个问题,快速育苗就无希望。这时,他深深感到自己基础理论差,攻克这样的高难课题实在力不从心,需要老师给予指教和帮助。
无巧不成书。197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宝瑛结识了一位果树行家,他名叫刘志坚,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长期作全县的果树技术推广工作。刘志坚对王宝瑛钻研果树的精神很钦佩,觉得理当帮助他完成这项有意义的科研课题。从此,两人密切合作,全力以赴,解决了试验中一系列困难和技术难题。就拿提高嫩芽嫁接成活率来说,他们经过仔细观察和试验发现,嫩芽所以接不活,主要是对接芽保护不好,湿度不够,水分不足,接芽一经风吹日晒很快干死。为提高嫩芽嫁接成活率,他们严把两道关:一是嫩芽一定要带木质嫁接,二是嫩芽接上砧木绑紧后,要用砧木上接口附近的一片活叶裹住接芽处。这片活叶不可小视,它既可使嫩芽保持湿润,又能为嫩芽提供水分。这样做,使嫩芽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五年过去了,经过五年试验,快速育苗终于获得成功。记者在果园里看到嫁接四五年的苹果树,亩产已达一两千公斤。茂盛的树冠,丰收的果实,对快速育苗的成就作了肯定而满意的回答。
1980年,招远县引进两根“红富士”接穗,到1983年已繁育成品苗三十多万株,半成品苗三百多万株,1985年出圃三千多万株。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这个县五年前只有果树八万亩,现在发展到二十三万亩,其中“红富士”达十万多亩。烟台地区在同一时期,果树也从八十万亩发展到现在的一百九十九万亩。快速育苗在山东省已经普遍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