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综合开发渭北旱原黄土地 陕西建设十个科技示范点 二十三个县五年粮食亩产提高近一倍,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25
第3版()
专栏:

综合开发渭北旱原黄土地
  陕西建设十个科技示范点
  二十三个县五年粮食亩产提高近一倍,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本报讯 记者孟西安报道: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渭北高原,已被科学技术的春雨染绿,一千五百万亩龟裂的“黄土地”,如今处处生机盎然、五谷丰登,成为继关中盆地之后陕西的第二粮仓。
渭北高原是关中北部的一个旱作农业区,包括延安、渭南两个地区和铜川、咸阳、宝鸡三个市的二十三个县,年降雨量仅五百毫米左右,1980年粮食亩产平均只有一百七十六斤。不少地方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六五”计划开始以后,在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省科学院、西北林学院、省林业研究所、省农林学校等二十多个科研单位和农林院校,先后选派二百多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开赴渭北,在十个县分别建立了综合性的或以林业、奶山羊为主的科学示范基地。
这些示范基地利用人才济济一堂的优势,采取多学科技术联合攻关的手段,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投资少、见效快、易为群众掌握的项目,综合开发,重点突破,然后将成功的技术规范化、系列化,在更大的区域推广。西北农业大学小麦栽培、育种、耕作等不同专业的教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深入剖析制约渭北小麦生产的水肥诸因素,经过十五个项目的对比试验,制订出一整套技术规范,然后印发到渭北各地推广。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人员,对合阳县甘井乡的资源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论证,先后在粮食、种植、畜牧、林业四个方面实现四次突破,使这个被称为合阳县“西北(伯)利亚”的贫困乡连续四年人均产粮超千斤,长期被贫困压抑着的农民露出了欢乐的笑脸。
在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下,十个科学示范基地的科技人员与渭北两千多名科技人员密切合作,创造了六十多项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引进推广了一百多项综合配套的规范化技术或重大技术,产生巨大的效果。1985年与1980年相比,二十三个县粮食总产量由二十八亿四千多万斤提高到四十一亿六千多万斤,每亩产量提高近一倍;农、林、牧各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年经济总收入增加八亿二千多万元,人均收入翻了两番。“六五”期间,陕西全省出现九个农业翻番县,八个在渭北地区。提起身边的变化,农民们把科技下乡称为“财神”进农门,称颂示范基地的科技人员是“当代后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