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农村劳力转移的一条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28
第2版()
专栏:

  农村劳力转移的一条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庚德昌
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途径是经济运动在各个阶段中的具体表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劳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劳力转移的途径都要经历“三二三”的路子,即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时期,游离出来的农业劳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向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过渡时期,农业劳力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在工业成为主体产业之后,农业劳力(包括工业排放出来的一部分劳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
首先,它是由第三产业的基本特征决定的。首先是服务性。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工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工农业越发展,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就有越多的人从事第三产业。社会性是它的又一特征。社会化程度愈高,它就愈发展,从业人数就愈多。由于这两个基本特征,在以农业为主体产业结构时,它的从业人数少于第一产业,高于第二产业;在向以工业为主体产业结构过渡时,它的从业人数少于第二产业;在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确立之后,随着社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则越多。
其次,劳动力的流动是由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由于技术装备比较简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弹性大,从而劳动生产率相对的要高一些,所以非农劳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多。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则高于一、三产业,所以非农劳力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
再次,劳动力的流向要同经济运动过程协调一致。在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初期,农民把自给有余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由于人口流动、货运量增加,刺激了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这一阶段,农民首先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业人数超过第二产业。随着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商品量增加,市场扩大,出现异地销售,刺激了农产品加工工业应运而生,多余的农业劳力就转向第二产业,其人数超过第三产业。随后,市场进一步扩大,交换频繁,竞争激烈,又促进了科学技术、邮电通讯、信息研究、商品运输业等高层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非农劳动力转移的路线就出现了“三二三”的模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