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两岸文化的交流通道——访香港商务印书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29
第4版()
专栏:今日台湾

  两岸文化的交流通道
  ——访香港商务印书馆
本报记者 许伟
你若有机会来到香港商务印书馆图书中心,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大陆来的人手中翻阅的是印刷精美的台湾图书,而台湾顾客感兴趣的是大陆的书籍画册。在这里,知识的沟通,超越了空间的障碍;文化的认识,加深了民族的认同,对海峡彼岸的朦胧感经文字传递注入在理性的思索之中。
“到大陆书店看看”
台湾当局不让民众直接赴港观光,普通游客只有在来往美国、欧洲或东南亚途中在港稍事停留。许多人在紧张的日程中抽出时间去香港商务印书馆的几家门市部盘桓半天。香港一位导游有过这样的经验,她向台湾旅游团问起,想上哪儿逛逛,总会有人提出,“带我去大陆书店看看”。
台湾顾客在香港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的消费能力十分惊人,经常会有人向营业员掏出列得密密麻麻的购书目录,不问价钱,但求如愿。“商务”图书中心四楼展览厅内陈列出售的内地珍版书籍、文物字画,售价不菲,却一直是销往台湾的热门货。
物之贵贱,相由心生
有时一本普通的大陆图书会成为台湾顾客的珍爱之物。一位老先生一直想弄清“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死因,在台湾考证数十年不得其解。在“商务”偶然翻阅大陆出版的《湖北英烈传》,发现项英之死有详细记载,老先生如获至宝,当即买下。
“商务”图书在台湾读者眼中“洛阳纸贵”,可说是拜当局文化封杀之赐。台湾司文化检查之职的“警总”人员经常提醒民众,到了香港可不要去逛“商务”。那是家“红色书店”,卖的书是“红色砒霜”,近之者不是中毒,便被“赤化”。“警总”本是例行公事,但对大陆怀有强烈好奇心的民众来说,这番“告诫”不啻是替“商务”作的宣传广告。有的台湾人来到香港,风趣地对“商务”接待人员说,“我们来逛书店,实在是看‘警总’的面子”。有人在“商务”买了“禁书”,躲在酒店大饱眼福,离港时才忍痛“遗弃”。也有人把禁书冒险带进岛内,在亲友中互相传阅。
翻印者忠实原著
在台湾流传的“商务”图书不知有多少?有谁会想到,“商务”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在台湾的上市量竟超过大陆!台湾一些偏僻乡镇的小书店里,也陈放了“商务”的原版书。不过,台湾流传的“商务”图书,非法翻印的数量远远多于正常渠道进入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商务”图书的“台湾版”每年有三十种以上,几乎占“商务”每年出版新书种类的一半。一部内地编写,“商务”出版的辞书刚在香港发行,就被台湾翻印,并成为畅销书。翻印者“忠实原著”的程度令人惊讶,前言里“解放以来……”这种大陆习惯用语也一律保留。
与台湾同仁的合作
“商务”与台湾同仁有没有合作呢?要说一点也没有,也不尽然。经事主双方同意,在此透露一点于民族文化交流大有益处的“暗盘交易”。台湾一个动物研究团体欲出版一本中国动物大全,苦于缺乏大陆的资料。“商务”闻知施出援手,以极低的价格通过中间商将《中国珍稀动物》发行版权卖给该团体。“商务”在编印一些书籍画册时常常主动将实物照片、图案样本送给台湾出版同仁,允许他们据此重新制作出书。
“商务”图书源源不断流入台湾,似乎也引起了“商情反馈”。近年来台湾一些有眼光的出版商意图通过“商务”开拓大陆的读者市场。香港商务印书馆负责人认为,大陆对台湾图书需求量很大,内地一些单位经常通过“商务”购买台湾图书。他们愿意努力促进两岸出版物的交流,真诚希望台湾有关方面允许岛内业者与香港“商务”和内地出版界公开交流出版物,并与大陆、香港有关当局就发行版权法进行合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