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阅读
  • 0回复

“小马拉动大车”——记随州市小城镇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9-30
第2版()
专栏:

  “小马拉动大车”
  ——记随州市小城镇的发展
  刘永国
相传神农在今湖北随州首创“日中为市”,日至中天,百姓聚货互易。那许是集市的最早雏形。如今,随州城的东西南北,里三层外三层,八十五个卫星镇遥相呼应,犹如璀璨星群!
农民的新街
出随州城西四十五里,在一片贫瘠的坡地上,如今两列整齐的楼房,夹出一条车水马龙的新街道。这个基本形成于1984年的新兴集镇,就叫新街。新街镇委的同志骄傲地说“新街是农民的街!”
1984年春,随县并入随州市,市领导从专家意见、百姓议论中,听到了农民向城镇进军的脚步声:农村第一步改革成果显著,大批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力已“兵临城下”。他们要寻找和开辟新的生产天地。市领导及时提出“四个流动,一个转移”,即允许农村的劳力、资金、物资、技术自由流动,推动剩余劳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向农民放下了高悬的“吊桥”。
十二万农民带着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热望,闯进了一向被视为“吃闲饭”的城镇。地处随中的新街,农民的楼房里办起了四十七家企业和九十四家个体工商业,新街展示了新风貌;地处随南的何店,农民集资进镇办文化,建了一座影剧院,带出了一条商业街,桐柏山东麓出现了一个小林镇;老镇也有新风姿。在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上,展开了小城镇建设的新画幅。
跨越历史的鸿沟
高楼林立的神农大道,雕梁画栋的九曲小巷,新街区的企业群体,老街区的商业摊点,现代的明快和古代的雅致交相辉映。这就是位于神农祖籍的厉山镇。省委书记关广富曾热情地称赞:“厉山的变化,在全省是第一流的!”
有了“四个流动,一个转移”,就必定有这个“第一流”吗?实践告诉人们,小城镇发展作为城乡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一部分,是在跨越城乡分割、镇区分设的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的。
1984年秋,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同一地域的区、镇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摩擦”。厉山区的农民要进镇务工经商建楼房,狭小的厉山镇偏偏容纳不下;而厉山镇的发展,又被鼻子底下的区城界限捆住了手脚。在随北的唐镇、随南的淅河、随西的洪山,类似的矛盾接踵而至,搅得市委书记和市长坐卧不宁。
市领导带领调查组分赴几种不同类型的地域考察比较:同一地域有镇无区的,较少摩擦和纷争,经济发展迅速;同一地域区、镇分庭抗礼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改革的实践,不断地校正着改革者的视角。
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的建立,给随州市城乡经济带来了巨大活力,“小马”终于拉动了“大车”。1986年新年伊始,人们欣喜地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上一年工业产值达七亿三千万元,农业产值六亿元。这就是说,三十七万城镇人民创造的产值、财富,超过了拥有一百一十多万人口的大片农村。而在工业总产值中,八十五个镇占了三分之一;农村剩余劳力的80%,活跃在这八十五个镇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