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阅读
  • 0回复

“改良主义者”晏阳初的真面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9-03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改良主义者”晏阳初的真面目编辑同志:
八月十七日人民日报“文化生活动态”栏,报道了重庆“大公报”发表瞿菊农的“自我检讨及对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认识”一文。我也曾读过瞿菊农的这篇检讨。虽然它揭露了一些平教会与帝国主义勾结的一些情形,及晏阳初反动的本质;但它叙述多于批判,正如编者所说,“过多地强调了客观对他的影响”,还是不够深刻的。平教会是改良主义者在过去国内有“代表性”的机构。这个彻头彻尾依附于帝国主义的组织,在最后干脆卸下了改良主义的外衣,直截了当地做了帝国主义及反动统
治阶级的工具。对于这样的一个组织,我认为给予更缜密的分析与批判,是有其必要的。
平教会是一九二三年由北京迁往定县,以所谓生计、卫生、文艺、公民四种教育来“医治”中国“贫、弱、病、愚”社会病象,来作理论根据的。而晏阳初当时发现中国的“四大病象”,实际上只是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表层的现象比较所得到的结论;而却无顾于帝国主义侵入,引起当时农村社会激剧变化,广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本质所在,所以平教会的到定县并没有受到欢迎是肯定的。农民迫切的要求是怎样除去压在身上的重重剥削,而晏阳初却摆出一套“教育是造成建设力量的原动力”的说法,这就根本地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妄图以唯心的理想改变历史。这也就是平教会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当时平教会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捐款”和“补助”,这样,反对帝国主义的意义,在平教会当然不会存在。正如瞿菊农所说:美国见到这种反动思想,自必“欣赏”赞扬。这也就注定了晏阳初与反动政府勾结,卖身投靠,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最后道路。
由于平教会的错误的理论根据和发展道路,就决定了其在定县所推行的“四大教育”的内容。在平教会所刊印的劝农民入平民学校的告民众书里,就有着:“有了知识,有了学问,都能改进自己的生活,不受饥寒困苦”的词句;在劝学歌里也说:“读书好,读书好,读了书,无价宝;大家想读书,快入平民校;又能写,又能算,精神多么好;有钱买房地,文契看明了。”这就是医治“愚”病的主要对策了!实质上,这不但没有医治了农民的“愚”病,反而模糊了农民的斗争意志,掩饰了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不但如此,当时平教会发现农村金融偏枯,即以美国捐款和银行联合起来,以农村贷款的名义,放款给农民,而受惠的还不是一小撮土豪劣绅!这些贷款,不但没有对当时中国的“穷”有丝毫补益,却助长了农村中已存在着的剥削关系。这也就说明了平教会在定县为什么能得到一些封建势力、地主阶级的“许可”“欢迎”,而“得不到农民的拥护”的道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很早就批判了“批评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者”,他们指出:“他们抛弃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抛弃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企图用一些细小和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凭靠实证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拓道路。”(“共产党宣言”,莫斯科百周年纪念中文版、第七十六页)又说:“为了建造这一切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去请求资产阶级放软心肠和解囊施舍。”(同上书,第七十七页)这些话虽然不是直接对平教会的批判,但对我们在认识平教会上是有帮助的。希望瞿菊农及熟悉平教会的同志对平教会作一更深刻的系统的批判。
萧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