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扩大知人渠道 四川省委组织部对选拨干部的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07
第5版()
专栏:经验交流

扩大知人渠道
四川省委组织部对选拨干部的探索
四川省委改变组织部门“知人渠道太少,用人胆量太小”的被动局面,放手让群众提名,推荐人选,效果喜人。
 去年1月,四川省委组织部成立人才信息中心,部长喇进修在《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发表谈话,恳请全省各界荐贤举能,推荐县级以上领导人选。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封封荐才信似雪片飞来……很快,各条战线、各个专业,有知识、会管理、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一批又一批脱颖而出。一位从事几十年组织工作的老同志高兴地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组织人事工作早该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啦!
过去,四川省的组织人事部门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现人才和选拔人才。这种“封闭式”的方法,渠道单一,视野狭窄,不能广泛地、多层次地发现人才,从而造成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单一的知人渠道之间的尖锐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破除选拔干部的神秘化,扩大知人渠道。去年以来,四川省委组织部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他们除继续注意从党政机关挑选干部、请各级领导同志推荐干部外,还着重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动员人民群众来信推荐。自去年1月“人才信息中心”成立和省委组织部负责人向新闻界发表求贤讲话后,几个月内,组织部收到各界人民群众来信数百封,推荐人才近千名。“人才信息中心”对这些人逐个分析、研究、筛选,确定了六百多名考察对象,一部分委托市、地、州委组织部考察,一部分由省委组织部组成考察组,分赴有关市、地、州和省级单位,直接进行考察。
召开荐贤座谈会。组织部和统战部联合召开荐贤座谈会,恳请四川省民主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人民团体、新闻单位负责人和记者荐贤举能。
有目的地找干部谈话。组织部的几位负责同志,无论是蹲机关还是下基层,都注意找省级机关部、委、厅、局和市、地、州以及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大型厂矿企业等部门和单位的干部谈话,请他们推荐了一部分优秀人才。
列席省里各种业务会。各种业务会各类人才聚集,是组织部门发现人才的一条途径。省委组织部先后列席了全省机械系统厂长、书记会,县以上宣传部长会,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讨论会,全省女能人表彰会,省科技顾问团年会,全省三十五个体制改革试点县委书记会等。通过会议,发现了一大批人才。
鼓励和欢迎人才自荐。自荐是组织部门发现人才的一种补充形式。组织部一年多收到自荐信四十四封,自荐人才四十六人,其中大多是中青年知识分子。
加强纵向、横向联系,建立人才信息网络。横向,就是同省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加强联系,进行挂钩,请他们随时向组织部反映信息、推荐人才。纵向,就是同全省市、地、州委组织部建立垂直联系,上下经常交流信息,按干部管理权限,相互推荐优秀人才。
四川省委通过扩大知人渠道,掌握了县级以上领导人选三千多名,其中省委组织部直接掌握了一千二百多名,并对其中六百七十多名同志进行了考察,现已有一部分同志走上地(厅)、县(处)级领导岗位。
实践证明,四川省委扩大知人渠道的做法,虽然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其优越之处正在显露出来。首先是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拔人才,全社会推荐人才,数量大、范围广、门类全,便于把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选拔到恰当的领导岗位上去。从而有效地避免和弥补组织人事部门知人识才不多、不深、不全的缺陷,克服少数人商量、圈定和神秘化等弊端。第二,在众多的人才中选拔更优秀的人才,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条件公开、机会均等,必然是优胜劣汰,从而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状况,就也会随之改变。第三,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群众的服务员,群众完全有权利按自己的希望、要求,选择、推荐各级领导干部。鼓励社会各界群众识才荐才,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管理干部、监督干部的一种好形式。
(李天清 苏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