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相信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07
第8版()
专栏:

相信青年
司空雨
去年有一阵子惊呼武侠小说的泛滥。但也有一种意见,大致是既不赞成“武侠小说无害论”,又觉得青年读者看看武侠小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总要经过这么一段,过去也就算了,不必大惊小怪,重要的还是培养青年正当的读书兴趣,不要造成“读书真空”。
现在没过一年,又听说北京新华书店的仓库里,积压了大量的书,其中占相当比例的是武侠小说。积压本身不是好事,但是这反映出武侠小说在青年中的流行,无论时间或数量,毕竟都有个极限,不会永远无止境地流行下去。从这一方面来说,却不能不认为是好事。我们的青年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恰当的辨别和选择的。
粉碎“四人帮”这十年来,我们的青年似乎总有点什么问题,叫各种关心世道人心者不断地忧心忡忡。先是蛤蟆镜、喇叭裤、牛仔裤、迪斯科,然后是流行歌曲、武侠小说,文艺上则是意识流、朦胧诗……每一阵都招来了许多指责,讽刺,训诫,堵截。现在又如何呢?蛤蟆镜之类早过去了。对帕瓦罗蒂的欣赏代替了对流行歌曲的热心了。文艺上意识流之类不再是新鲜事,探索的道路更深更广更新了。
其实,上面说的种种问题,性质并不一样。有些本来不是问题,例如裤脚管的大小,男皮鞋跟的高低,头发的长短,眼镜的样式,原属各人自由,国家社会不应该管,旁人更不应干涉,你爱看多看几眼,不爱看少看几眼,也就完了。至于文学艺术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学艺术本身的实践和讨论去探索,不能匆忙地判断孰为正统,孰为异端。历史证明,有时判断了也没有用。即使有些确实不太好的现象,例如武侠小说的一时泛滥,评论者当然不应该放弃评论的责任,但是也只需实事求是地指出武侠小说本身有哪些害处,相信大多数青年的辨别和选择能力必定会不断提高,根本用不着夸大事态,动辄就提到国家命运的高度。
有些好心的同志神往于“十七年”,觉得那时的青年是多么纯洁呀!不象这十年总叫人不放心,不时闹些新花样。他们心目中的“规范化”就是回复到“十七年”去。大约半个世纪之前,每有家教甚严的大家庭中的孩子,低眉顺眼,规行矩步,被誉为“佳子弟”,可是一到社会上,往往比小户人家出来的子弟更经不起诱惑。我们回想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革命青年,哪一个不是见惯听惯了各式各样的邪恶和黑暗,接触了各家各派的学说和思想,反复比较,才自觉地找到革命的道路的?“十七年”教育出来的纯洁青年,在无比较无选择的情况下,往往把社会主义纯然理想化,被动接受的那一点点理论框条,只要在现实里碰了第一次钉子,就会幻灭,好象再也恢复不起来。这时,一些从旧社会自觉选择革命道路走过来的老同志急急忙忙站出来责备青年,却不知道反省自己在“十七年”中究竟怎样教育青年的,这似乎太没有反求诸己的精神了。一个勤俭致富的家长,把子女关在家里,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等到子女在外面出了事,却又大骂子女不知稼穑之艰难,其可笑正同。他唯一想得出来的办法,也只是把子女重新关起来而已。
我们整个国家,现在是解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也是解放以来最活跃的。我是这样坚信的。
1986年8月21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