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引黄灌溉 放淤改土 变害为利 原阳县利用黄河泥沙增产粮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08
第2版()
专栏:

引黄灌溉 放淤改土 变害为利
原阳县利用黄河泥沙增产粮食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姬世法、本报记者王锦鹄报道:入夏以来,河南全省持续干旱,秋粮作物受灾严重,但记者在豫北黄河故道的原阳县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百里稻区一片金黄,稻谷飘香,二十六万亩水稻丰收在望。这是原阳人民科学利用黄河泥沙资源,引黄种稻,改良土壤所取得的成果。
原阳县南临黄河,北靠黄河故道,全县八十多万亩耕地中,有沙荒地二十多万亩,碱荒地三十多万亩。由于不讲科学,原阳县一度盲目大搞引黄种稻,把原有的排涝工程全部打乱,使次生盐碱地大量扩展,到1961年,盐碱地面积达六十一万亩。1967年,原阳县认真总结第一次引黄灌溉的经验教训,逐年增加引黄灌溉面积,治理盐碱化土地。近二十年来,这个县先后由国家投资和群众集资三千四百多万元,兴建了堤南、韩董庄、祥符朱三个引黄灌区,灌溉面积五十多万亩。
原阳县在引黄中,利用泥沙资源,逐步把背河洼地改造成稳产高产良田。据有关部门测定,每立方米黄河泥沙中含氮零点八至一点五公斤,磷一点五公斤,钾二十公斤,淤泥十厘米厚,相当于每亩施氮肥十公斤。但是泥沙含量太多,往往使灌排渠道淤塞,成为一大害处。为了变害为利,他们在三个灌区,利用背河洼地坑塘,修建了十一座沉沙池,先把河水中的大沙沉入池底,再把细泥送入田间,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泥沙之害,另一方面抓住7、8月份泥多沙少的有利时机,对稻田有计划地放淤落泥,控制了水稻无效分蘖,提高了产量,改良了土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