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决胜太空奠伟业——聂帅与中国航天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08
第3版()
专栏:

决胜太空奠伟业
——聂帅与中国航天事业
新华社记者 林宁
1985年5月,中国航天工业部负责人宣布:“中国火箭和卫星准备投入国际市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美国、瑞典同我国签订了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为他们发射卫星的订座协议,十七家外国公司正在同中国联系有关事宜。国际舆论纷纷评论:“中国航天技术在通向宇宙的征途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涉足航天科学领域,比先进国家晚了近二十年。然而,在短短三十年间,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划时代的腾飞,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中国通向宇宙的里程碑上,镌刻着一位前辈革命家的名字——聂荣臻。
(一)
1956年,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抗美援朝战争不久,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时,世界上一些主要大国,已经在用强大的火箭探索宇宙,向现代科学的新殿堂跃进。
“前进,并且要赶上和超过我们的对手,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出路。”聂荣臻元帅在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慷慨陈词。他受党中央委托,出任了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总理兼国防科委主任,为中华航天事业的崛起倾注了智慧和力量。
一份详细的航天技术发展规划报告呈送到聂荣臻办公室。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堆满书籍、文件的办公桌旁,聂帅仔细地看了报告,尔后掩卷踱到大比例军用地图前,炯炯有神的双眼盯住了那片十分熟悉的土地。青年时代,目睹旧中国落后挨打的苦难,聂帅曾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离家乡去法国勤工俭学。后来,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明白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投身革命,戎马几十年。新中国成立了,多年的夙愿有条件实现了,一幅宏大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蓝图已在聂帅胸中形成。窗外折射进幽蓝的月光,聂帅陷入沉思。论证方案初期,有人盲目排外,想关起门来自己从头摸;也有人主张靠洋拐棍走路。聂帅心中明白,我们工业基础薄弱,搞航天技术的人马全是新的,务必慎重初战,靠科学制胜。他欣然提笔,在报告中加上两句话: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
中国的航天事业一起步,聂帅就根据党的一贯思想,为它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方针。
初秋的北京,凉风习习。1956年10月8日,京郊车道沟一座小礼堂里,聚集着新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精英。我国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航天工业部前身)在这里召开成立大会。身着笔挺元帅服的聂荣臻走上讲台,用浓重的四川口音一字一句地大声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绝不是喊声口号就能奏效的,得靠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火箭技术。”
一天,聂帅来到某研究所视察。他看到安装着现代化精密设备和仪器的车间,悬挂起了大标语,竖着口号牌,工作时间还放表决心的广播。
“知道吗?某种新型发动机,就因为里面有杂物,发生了爆裂事故。”聂帅生气了。所里的领导是刚从部队调来的行政干部,当时还缺乏领导科研的经验。
聂帅指指标语说:“这会带来灰尘的。”他告诉所领导,要搞文明生产,特别是超净车间不准悬挂标语图象等杂物,研究区种树都要有选择,例如柳树春天乱飞柳絮,就不宜种在研究区里;还有,在研究区不准大声喧哗,要安安静静,干干净净。
按科学办事,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聂帅反复强调的问题。
1958年,席卷大地的“大跃进”龙卷风也刮进了五院。有的同志头脑发热,看了从国外引进的火箭样品就说:“这玩艺好办,我两个月就给你敲出来。”当然东西是“敲”得出来,但不能用。有的人竟提出:“三年打到太平洋,五年放个小月亮。”聂帅决定听取专家的意见。
中央军委一间简朴的会议室里,聂帅邀请几位专家和研究院的领导在开“神仙会”。有位同志尖锐地批评中央批准的一些科研目标不符合实际。聂帅仔细地听着,频频点头,并叫秘书记下来。会后,聂帅专门备了一桌家乡风味的川菜,招待各路
“神仙”。他幽默地说:“你们的意见也够麻辣的,但能使人出汗、清醒。”
聂帅把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并毅然调整了部署,收缩战线,突出重点项目,还规定了一套严密的工作程序和科研制度。
由聂帅掌舵,中国航天事业的巨轮在曲折的航道和急流中稳稳地前进。
(二)
难忘的1960年。那时,神州大地连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霸权主义领导集团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尚在摇篮中的中国航天大业是继续往前干,还是“下马”?众说纷纭。
在一次由六级以上工程师参加的会议上,异常气愤的聂帅紧握拳头猛击一下桌子,对大家说:“逼上梁山,自己干吧!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我们自己的专家。”
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聂帅给中国第一代航天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这样八个字的要求。
这年深秋的一天夜晚,聂帅在自己家里请钱学森、梁守槃等专家吃饭。桌上摆了六菜一汤!当时,中央领导同志都节衣缩食,这样的规格非比寻常,一切费用都是聂帅自己掏的。气氛是亲切的,但聂帅很少说话,不时地给大家夹菜,目光里饱含着深情和期望。火箭专家梁守槃回忆起这段往事,至今还感慨万端。他说:“每当实验受挫,犹豫难决时,我就会想起聂帅那信任、鼓励的目光。这比话语还更能激人奋发!”
几天后,聂帅就外国专家撤走后如何规划今后的科技工作问题,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写了三点建议。文中说:“一定要争口气。事情有可能这么一逼,反而成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动力,找到一条我们自己的路子。”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很快批准了这个建议。陈毅同志还对聂帅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火箭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
1960年11月5日,在外国专家撤走后的第八十二天,中国人用自己双手制造的第一枚近程火箭呼啸腾空了。当晚的庆功酒席上,聂帅高擎酒杯向参试人员祝酒,雄壮浑厚的声音在大厅回荡:“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火箭。这说明中国人有志气也有能力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聂帅亲昵地拍着专家们的肩背,和大家一起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西出玉门关,长城逶迤,峰火台与古要塞残垣沉睡在大漠之中。1966年10月的一天,聂帅来到我国西部某发射基地亲自主持一种新型火箭的试验。巨大的发射塔架挺立在发射阵地中心,推进剂已注入高耸的弹体。在发射架下和控制室里,聂帅详细听取了专家们的汇报,严格检查了发射前的各项准备。
北风凛冽,寒彻肌骨。聂帅身披军大衣,与科研人员、解放军将士一起站在蓝天白云下面。新型火箭发射成功了!聂帅挥动手臂,和人们一起欢呼。这位开国老元勋的眼眶竟被喜悦的泪花湿润了。
站在聂帅身边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看到这一切,耳旁仿佛响起聂帅不止一次强调的话:“如果我们在尖端技术方面,把立足点主要放在外国援助或主要靠购买外国的产品上,那就不但不会这样快取得成就,而且必然造成研制工作的依附性,会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三)
在“宁左勿右”的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遭受了比一般人多一层的劫难!聂帅忧心如焚。他深谙人类的进步,民族的崛起,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知识和知识分子。而加在知识分子头上的种种“左”的紧箍咒和“帽子”,足以把人置于死地,使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夭折!聂帅不顾自己身体多病,到各研究院所听取知识分子的意见。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大声疾呼,要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一次,自制的火箭起飞刚一千多米,便一头栽进了茫茫戈壁。设计总师任新民教授依在桌旁,盯着地面记录的参数和那条中断了的飞行轨迹愣神。他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不久便参加了火箭发动机研究工作。
一时,闲言碎语泛起,如针刺刀扎。失败的愧疚,一时还没有找到原因的苦恼,以及不被理解的沉重负担,压得任新民简直抬不起头来了。在基地主持试验的聂帅也风闻到这些议论。他非常生气,严肃地说:“要人家做事,就要信任、尊重人家,任新民是自己的同志。”
第二天,聂帅要离开基地了。任新民和一些专家到机场送行。聂帅一看见任新民,径直走了过去,一把握住他的手说:“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到最困难的时候,很可能就快要成功了!充满信心,继续努力吧!”
任新民双手紧紧握着聂帅的手说不出一句话,热泪盈眶。
当社会上“反右”、“批白专”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时候,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却保持着独特的宁静。聂帅最厌恶那种高喊革命口号打击知识分子的行径。在五院的一次干部大会上,聂帅动情了:“不准提白专道路!专和白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要提倡学习知识,还要让‘专家当长’,说了算。”当时五院的行政领导干部,大都是肩上扛着两条杠杠的校官。聂帅叮嘱说,要好好为知识分子服务。他们是顶梁柱,国家的宝贝!
初冬的一天,聂帅来到北京南郊的一座院落。这里是我国初建不久的火箭研制中心。飒飒寒风中,聂帅撩开一个个帐篷,检查是否都生火了。当时,许多科技人员还住在军用帐篷里。他发现帐篷内温度很低,不少人一边跺着脚一边工作,立即把火箭研制中心的领导干部找来,严厉批评说:“如果冻坏了一个人,你们得赔我!”命令第二天解决问题。他不止一次公开声明:“我自己就是一个大管理员、勤务员,我自愿为科技人员和他们的工作服务。”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奇缺。科技人员依旧在苦战攻关,许多人体质下降,有的面黄肌瘦,有的出现了浮肿。正在住院的聂帅听说这个情况,再也躺不住了。他反复思考,决定以个人的名义,向各大军区求援。陈毅元帅到医院看望聂帅,听说了这件事,连忙说:“向各单位‘募捐’,也加上我的名字。”
很快,一批物资被送到了各研究院所。聂帅特别关照,这批鱼、肉、大豆、海带等副食品,都是给科技人员的,其他任何人,不管你是院长还是书记,都不得动用,并委托陈赓大将检查落实情况。
(四)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航天科技事业突飞猛进。
随着岁月的流逝,聂帅年事已高,不再担任国防科工委的领导职务。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开路人,仍然惦念、关怀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听说通信卫星研制、发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托工作人员转告参试人员,不要指望一次成功,要遵循规律,总结经验,克服困难,继续前进。某火箭发射基地建场二十五周年纪念日来到了,他寄去了热情洋溢的贺信。他听了中国运载火箭将为外国发射卫星的情况汇报,高兴得绽开了笑脸,要求航天工业部的同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迎接国际航天技术的挑战。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扶摇直上云天。第二天上午,聂帅看完反映卫星在太空飞行情况的通报,马上让秘书打电话,请国防科工委负责同志来向他介绍详细情况。下午,他又把具体组织这次试验的一位领导同志请来,询问卫星在太空定点的有关技术问题。卫星定点成功了!聂帅兴奋地对工作人员讲:“要给爱萍同志写个信。”聂帅说,从一张白纸,到能发射同步卫星,这可是了不起的飞跃。这说明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不是买进来的。他叮嘱工作人员贺信中一定要写上:“发扬自力更生和勇于拚搏的精神,一步一步奔向世界新技术的高峰!”
去年初冬的一天。聂荣臻同志住所。八十六岁高龄的聂帅戴着老花眼镜,正坐在桌前推敲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他为第一次向国内外读者披露比较全面资料的《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一书写的序言。尽管已经连续工作许久,但他毫无倦意。聂帅认为,千万别让心血凝成的经验搁置起来,要让后人了解我们是怎样从荆棘杂草中踏出路来的。他看着看着,脑海里又浮现出为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赋的一首诗:
昂首赶超新差距,顿足狠批四帮凶。
廿余沧桑足堪训,奋起攻关新长征……
整整三十年了,聂帅心系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如今,他又把目光投向未来。“我们的航天技术骨干大都年过半百了,而且身体都不好。我有点担心,再过十年八年,会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聂帅常常提醒有关领导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今年6月6日下午,聂帅在住所和当年一起创建航天事业的老专家,老同志欢聚一堂。见到任新民,聂帅说:“哟,你老得多了。”他转过身来问钱学森:“今年去疗养了吗?可要注意休息。”当谈到中国航天事业今后的发展时,聂帅纵论古今,历数多年的经验教训,语重心长地说,中国航天大业要靠几代人的奋斗,要从战略高度着眼,从现在起有计划地培养接班人,一代、二代、三代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使我们的事业保证有强大的后备军,向着世界先进航天技术的顶峰突进!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