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绑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10
第2版()
专栏:

绑鱼
新华社记者 林群英
一个偶然机会,我到闽北山区建瓯县城关钟楼村采访。当晚,村里正好设宴招待村里复员退伍军人,我也被留下作客。头几道菜就是香菇清蒸鱼、酸辣炒鱼片、笋丝红烧鱼、鱼丸汤等。我惊讶的是,盘盘鱼皆香甜细嫩,味道鲜美。
第二天清晨,我步入建瓯县城关市场,顿时被一排排木桶里的鲜活鱼吸引住了。非常奇特,每条鱼都上了绑,清一色的用细绳子一头穿过鱼的唇部,一头缚住鱼的肛门上端,把一条好端端的大草鱼五花大绑,弓成一个半月形。
问后才知,这种绑成弓形的鱼叫“弓鱼”,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闽北,乃至福建全省、全国独一无二的。
奇怪的是这些娇嫩的鱼,经过五花大绑后,反而可以活下来,不经绑的鱼,却很快就变成死鱼。其中的奥妙,无人很好地去考证和研究,因此也推广不开,至今仍然是此地的绝招。
关于绑鱼,倒有一则很有趣的“秀才告状”的传说。相传清朝道光年间,芝城镇几位儒生秀才对这种绑鱼法看不惯,于是联名告状,说渔夫故意把鱼的肛门绑住,使鱼肚里的污泥浊水排泄不出,以此增加鱼的重量,唯利是图。他们不知,恰恰相反,正是渔民先绑鱼嘴使其吐出肚里的脏水,然后又将鱼肛门绑住呈弯弓形,不让鱼再作活动和消耗,从而使鱼能够保持鲜活。
秀才告状果然引起官府的重视,当即派员前来查处。渔人们很聪明,要求把绑和不绑的两种鱼分开烹调,看哪一种鱼好吃。结果,没绑的鱼有股臭泥土味,绑了的鱼清甜可口。重量相差无几。官府最后肯定“弓鱼”有理,赐银在钟楼村活水坑建渔渚,专供弓鱼之用,并立有石碑为据。
钟楼村养鱼有数百年历史,五百多亩渔塘,天天都有鱼上市。村民捕鱼时,捕鱼联合体的捕鱼能手用两根竹竿撑开渔网,一旦逮住大鱼,就随手绑起,别挂在裤腰带上,让鱼仍然泡在水里跟着走。待有十几二十条了,才一串儿提上岸。岸上人迅速将鱼送到溪边,让鱼在溪中吐脏水吸清水,最后再固定在溪里一排排竹竿上。第二天清早,一串串的活鱼从这里捞起,进入建瓯市场,或运销到南平、建阳、邵武等地。
每天黄昏,是建溪边上最热闹的时刻,送鱼到溪边的,给鱼换绑的,鱼贩子,采购员,称鱼挑鱼,讲价还价,人声嘈杂,好不热闹。直到夜幕低垂,华灯闪亮,建溪畔才逐渐平静下来,只剩下溪中的潺潺流水声和溪边弓鱼舒展翻跃的溅水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