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会宁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10
第4版()
专栏:今日长征路

会宁新貌
本报记者 张述圣
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五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访问了会宁。
这是三十年来我第三次到会宁。
1955年合作化运动时,我曾到这个县的陇西川乡办合作社。那时,农民生活依然很苦,缺铺的、少盖的。因为土壤瘠薄,小麦播种面积很小,农民常年累月吃杂粮,几乎没有蔬菜。更困难的是水。会宁有两条河,其实不过是两条混浊不堪的涓涓细流。水质又苦又涩,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农民吃的是窖水,水比油还珍贵。
1960年,我又一次来到了会宁,任务是救灾,实际上是开仓放粮,抢救人命。那时,会宁人民已被左倾蛮干逼到了死的边缘,许多人靠剥树皮、挖草根充饥度日。
此后,我再也没有去过会宁。我渴望知道,几经磨难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走上康庄大道的会宁,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我从定西、通渭、会宁三县交界的华家岭驱车北上,进入会宁县境。这儿曾是当年红军与国民党部队激战的疆场。我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不幸在华家岭壮烈牺牲……。如今,公路两旁绵延起伏的山峦上,人工栽植的白杨树,伟岸挺拔,傲然屹立。一条长六十二公里,成林面积三万四千五百三十亩的华家岭会宁段林带,象一道绿色的屏障,横亘在红军将士用鲜血浇灌的战场上,护卫着会宁的南大门。县里的同志说,1982年赵紫阳总理视察会宁,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对甘肃人民发出大念“草木经”的号召,会宁的种草种树活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去年底,全县已经达到人均一亩林、二亩草。对干旱山区来说,这的确是历史性的变迁。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会宁的北部旱塬变成了黄灌区。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会宁人民开始修建靖会渠,通过十七级电力提灌,总扬程五百九十七米,以及两千五百七十多公里的支渠,把甘甜的黄河水引上了郭城驿、河畔和白草原。现在已有保灌面积十一万五千多亩。过去,这里一遇大旱,寸草不生,颗粒无收。如今,光川道里就有了两千多万株树,同黄河水上来之前相比,是二千万比零。旱地变水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小麦、油料、瓜果、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扩大,广大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饮食结构、居住条件、消费水平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收录机、彩电、轻骑等高档消费品,也进山上塬,“飞入寻常百姓家”。
会宁以出人才而在甘肃闻名。从1977年到1985年,全县有一千四百五十九人考入大专院校。目前,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的重点大学里,都有会宁的学生就读。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王银邦,就是会宁的农家子弟。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力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几年回乡参加劳动的高、初中毕业生五万多人,在全县近二十万劳力中,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小秀才”。
这次到会宁采访,正值高校和中专考试初选建档名单揭晓。全县一千零九十二名考生中,五百二十九人被高校初选,一百零一人被中专初选。是会宁师资力量强吗?全县四千五百名教职工中,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四十九人;而整个教师队伍中,又有半数以上是民办教师。那么,为什么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呢?县委书记赵国义说,关键是学生苦学,教师苦教,领导苦抓。从领导到群众都舍得在智力上投资,只要出人才,花多少钱也不心痛。解放初期,会宁的“最高学府”是会宁县初级中学,全县总共有十五所学校,1960年才有本县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现在,则有包括高中、初中、农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八百二十所。县上每年在教育事业上的支出是四百八十万元,占全县包干经费的45%。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会宁县委仍然在五十年代初期建的小平房里办公,而会宁县一中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正在加紧建设中。
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地方。徐向前同志在他的《历史的回顾》一书里这样写道:“红军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今年5月,徐帅为会宁兴建“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书写匾额后,意犹未尽,又挥毫题词“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万里长征获全胜,千秋功业将永存”、“当年热血浇沃土,今日得开四化花”……在会宁县县长、县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有许多当年的老红军战士,为纪念三大主力会师会宁而书写的题词和书画。诗情画意无不洋溢着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对美好未来的殷切希冀。为了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五十周年,会宁县在会师楼前兴建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即将竣工,当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举行联欢会的会场会宁文庙改建为“红军烈士纪念堂”的工程已经奠基,明年还要修建“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为这些纪念物题写了匾额。在这次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县上的同志领我到缝纫专业户魏煜家里作客。1936年10月的一天,敌机轰炸会宁县城,年仅四岁的魏煜还在街头玩耍。一个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冲到街头,用自己的身子护住了他。魏煜被炸掉两个指头,而红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魏煜一家世代铭记着红军战士的恩情。他长大以后,父亲魏鸿儒送他去参军,因为是独生子又有残疾,部队没有收留。魏煜有三个儿子,爷爷魏鸿儒分别给他们取名“继征”、“续征”和“长征”,期望后辈儿孙永远继承红军的长征精神,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今天,会宁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改变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和贫困落后的面貌,还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继承了红军长征精神的会宁人民,一定会在新的长征路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业绩。(附图片)
会宁县城。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至此,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