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放胆“拿来”世界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11
第3版()
专栏:综述

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出版界这几年大量介绍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就是精神文明领域对外开放的一个侧面——
放胆“拿来”世界文化
本报记者 祝华新
十年文化浩劫过后,我国出版界打开窗口看世界,大量翻译介绍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给深受长期闭关锁国之苦的我国文化界带来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最新信息,带来了横向比较的新的视角和强有力冲击,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推动各学科的开拓、变革。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介绍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书籍寥若晨星。就国别而言,只限于苏联、东欧,后来更少得可怜;就门类来说,局限于马列主义理论、美学等少数领域;就出版物性质而言,又多为内部参考书,阅读面很窄。这段“书荒”,造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主流的隔膜、断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界逐步解放思想,拓宽介绍外国文化的领域。从率先涌入的西方文学作品,到接踵而至的国外文艺理论著作,再到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国外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出版物内容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近了。这些出版物不“以我划线”,而是兼收并蓄在世界上有一定代表性的各种思潮、各种流派,形成多种理论体系争奇斗妍的局面。比较文学,“文革”前没有出过一本理论著作,如今不下十种。美学,“文革”前只介绍苏联一家,现在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多家合出《美学译丛》,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美学理论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一次把以“重估一切价值”名震西方哲学界而在我国似乎名声不佳的尼采思想的真实风貌介绍给读者;该社《西方学术译丛》中的《人的问题》、《哲学通信》等,五六十年代作为内部“批判”材料,如今公开面市。经济学著作中,凯恩斯、萨缪尔逊、弗里德曼、加尔布雷思、奥塔·西克、科尔内等东、西方名家的原著相继出版。《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选译》丛书,五十年代本是仅供高层领导人参阅的“灰皮书”,1978年重新拟定选题一百五十种,凭工作证就可以买到,其中《世界面临挑战》等书反响很大。这些出版物为国内读者广泛地汲取营养,从容地比较、鉴别提供了可能。
当前,这些出版物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开拓。一方面,通俗地、浅层次地译介国外最新文化成果的读物长盛不衰。如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面向世界》丛书、人民出版社《三个面向》丛书,阅读面甚广,特别是在大学生中赢得较高声誉。三联出版社《文化生活译丛》中《情爱论》、《宽容》等书,受到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喜爱,成为不久前京沪书市抢购的“热点”。至于美国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大趋势》也曾风靡一时。另一方面,出版社已不满足于对外国文化的零碎介绍,争出原著、全集、套书,如十一卷的《莎士比亚全集》、三十卷的《巴尔扎克全集》、二百多种选题的《廿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以争取高知识层次的读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到去年年底已出版三辑,共一百五十种,荟萃几千年人类思想史上留有痕迹的作品,学术价值极高。这类出版物印数虽不大,但考虑到对我国文化界的震动性影响,考虑到十年、数十年后巨大的“滞后效应”,它们的价值确实是无法用一般仅几千册的印数来衡量的。
目前,介绍国外文化的工作仍处于引进、吸收阶段,出版物以翻译原著或译介为主,还未达到消化国外理论并拿出我们自己的有水平的研究成果的层次。象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一类力著,还不多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成果的引进,发展还不平衡。某些热门学科,一哄而上,重复出版,如弗洛伊德著作重复出了十多种,难免有粗制滥造之作混杂其中。而有些领域,如法学、国际关系学,介绍国外成果的工作就相对薄弱。国家出版局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致力于协调各出版社的出书规划,以期进一步拓宽介绍领域,保证各类书都有一定比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