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馨香满小院——访北京德胜门外义和胡同四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11
第4版()
专栏:

馨香满小院
——访北京德胜门外义和胡同四号
本报记者 熊永年 张书政
9月27日记者到北京市德胜门外义和胡同四号院访问。在治保主任王秀荣家里,看到墙上挂着一把钥匙,王大妈的女儿告诉记者,这是隔壁聋哑人家留下的,夫妻俩今天看电影去了。院里的住户对邻居都是这样信任。
这个院住了十户人家,六户汉族,四户回民,有一对盲人,一对聋哑人,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却亲如一家。
邻里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大人们不拌嘴,孩子们也不打架。
十家人合用一个自来水龙头,洗脸、洗衣、淘米、洗菜全靠它。用水高峰时特别紧张,但人们互相谦让,从不因用水闹矛盾。
院子不大,人们住房紧张,可从没有人争着占地盖房和堆放东西,有些人家还主动让出一些空地来种花种草。
院里上夜班的人比较多,不管谁家白天听收录机,都把声音开得特别小,怕吵着别人。
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一家有困难,大家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治保主任王秀荣,教育子女好,家庭十分和睦,她和孩子们经常主动帮助邻居,为全院树立了好榜样。
聋哑大娘马巧云的母亲病危,电报从青岛打来时,大娘的女儿即将临产,没人照顾,大娘十分焦急。王秀荣看透了她的心思,主动打手势告诉马大娘:放心去青岛,照顾女儿的事包在她身上。孩子生下来后,王大妈每天给产妇做可口的饭菜,每天给婴儿洗尿布,去奶站取奶。产妇发高烧,王大妈母女冒着刺骨寒风送她到医院就诊。经过王大妈精心照料,产妇和孩子都很好,聋哑大娘回来时看到了非常感动。
王大妈一家对盲人李长庚没少帮助。李长庚以前在香山工作,离公共汽车站较远,王大妈的小儿子每天送他到车站,晚上再去接。李长庚的妻子生小孩时住在崇文门外婆家,可小孩的牛奶订在院里。王大妈的小儿子自己掏钱打了月票每天送奶,从德外送到崇文区,跨半个北京城。
院里的邻居都主动帮助盲人。盲人下班晚,邻居们替他把菜买回来,洗净,做好。换煤气、冬天买煤这些事,不用盲人开口,邻居们主动替他办好。盲人家来了客人,邻居将客人送到盲人家,还主动帮助做饭招待客人。盲人家有了病人,邻居陪送上医院。盲人的房屋漏雨,邻居冒雨上房铺油毡。
盲人夫妇有一个小男孩,活泼可爱,常常东家走,西家串,就象是全院的孩子。由于父母照顾不到,孩子经常把衣服弄脏,有时还粘上粪便,王大妈和邻居们主动帮他洗净。孩子小不懂事,看见爸妈用手摸东西,也眯着双眼学父母的样子到处乱摸。邻居们看了很担心,就东奔西走,为孩子找了个整托的幼儿园。
邻居们在街上碰见盲人,主动送他们回家。为了让住在里院的盲人进出方便,邻居们晾衣服都尽量靠边。大爷、大妈们常说:“把自行车推屋里去!长庚他们看不见,别碰伤了!”
院里的汉民十分注意尊重回民的生活习惯。他们买猪肉回家,都用纸包得严严的。他们从不把肉拿到井台上去洗。为了不让肉味扩散,他们关在屋子里做、吃,天再热也紧闭着窗户。回民们过意不去,常说:“屋子里闷,你们吃你们的,没有关系。”多年来院里的回民和汉民相处得很好,从未闹过什么矛盾。
在院子里,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摆着许多盆花草,一片绿色。退休的张大爷在院子中间砌了个花坛,种了无花果和花卉,还养了一盆金鱼。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这里不兴轮流卫生值日,每天一大早,大家一起床就抢着打扫院子,这已形成习惯。
全院的人,不论大人小孩,不说脏话,不赌博,不占小便宜。多年来院里没有丢失过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