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恶语伤人六月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12
第1版()
专栏:每周论坛

恶语伤人六月寒
李德民
上海市工业用水技术中心发生的“李芳兰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整知识分子的事件。李芳兰是一位献身事业的女工程师,只因给领导违背科学的做法提了一点意见,就遭到嘲弄和围攻,被罚去看大门,险些走上绝路。“中心”的一位领导干部竟当面奚落她:你对工作如此关切,等你死后,我给你写象华怡一样的悼词。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那位领导的恶语令人心寒!“文革”时,知识分子生活在屈辱中,这个“砸烂狗头”,那个“斗倒斗臭”,被训过来训过去,什么难听话都听过,好不容易熬过“文革”的严冬,不幸还有恶言恶语扑面而来。这提醒人们,整知识分子的恶习未消除。说难听话,给“小鞋”穿,同样是整人。李芳兰努力工作,坚持原则,而“顶头上司”却等着给她写悼词了,所幸李芳兰没有走上绝路。如果李芳兰真的不幸身亡,他有什么资格写悼词呢?
我国知识分子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为了事业,可以忍辱负重。但是,知识分子也是普通的人,有人的尊严,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忍耐,忍耐也不是没有限度的。生活苦,可以咬紧牙关忍一忍;工作重,可以咬紧牙关忍一忍。而对于无休无止的恶言恶语,特别是来自“顶头上司”的恶言恶语,却很难忍耐,理所当然地要辩解,要抗争,或者“惹不起,躲得起”,有的甚至走上绝路。知识分子自尊心极强,也比较脆弱,常会为“一口气”堵死。前几年,北京化工七厂女工程师朱毓芬服毒身亡,起因是在工作中和入党问题上受到“顶头上司”的恶语中伤,憋住一肚子气,寻了短见。寻短见当然不足取,但教训却值得深思,李芳兰不是差一点成了第二个朱毓芬吗?
“顶头上司”,其中不少还是知识分子出身和曾经挨过整的,却不尊重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当领导的地方和单位,也不一定都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有的人,一当领导脸就变,什么事都得听他的。谁敢提点不同意见,他就认为是驳自己的“面子”,拆自己的“台”,他就要下手整人,什么难听话都说得出口,而且,专朝要害处下手。李芳兰爱提意见,就不准她参加鉴定会,剥夺她的发言权;她关切工作,就派她去看大门,叫她干不成。这种整人的办法,当然同“文革”中那种关“牛棚”、搞“批斗”不同,但“软刀子”同样可以杀人。
习惯于恶语伤人的人,心胸狭隘,品格低下,不适合当领导。知识分子在这些人手下,挺不起胸脯,放不开手脚干,只能当低眉垂眼的“小媳妇”,日子十分难过,更谈不上干什么事业、出成果了。干事业、过日子谁都希望自己的周围少点恶言恶语,多点平等、团结、友爱、互相信任、互相谅解的气氛,再不要让人受李芳兰那样的窝囊气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