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走出“闭塞之地”——云南澄江县农民办砖厂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18
第2版()
专栏:

走出“闭塞之地”
——云南澄江县农民办砖厂记事
新华社记者 徐祖根
云南省有家很出名的农民办的企业,它是澄江县万海乡红砖厂。今年8月中旬,我慕名前往,却扑了空。原来,万海砖厂既不在万海,也不在澄江。
“岂止是万海,澄江全县的三十五座砖厂中,有二十九座是办在他乡的,有的甚至建在贵州省。”澄江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杨昆介绍说。
大批农民外出办厂,搞商品生产,在澄江历史上算是一件大事。
澄江坝子虽为鱼米之乡,却是三面环山的闭塞之地。以往,这里的人满足自给自足,历来很少外出做生意。前几年“包”字下了田,澄江也没能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
1983年,万海乡砖厂率先外出,随后,两千多澄江农民一阵风似地走出闭塞之地,发现哪里缺红砖,就到哪里去创办砖厂。连省城昆明也敢挤进去竞争一番。
昆明北郊,有十几个现代化的砖厂。就在这里,我找到了澄江农民的万海砖厂。厂长侯继华笑着说:“我的砖窑没有大烟囱,看起来是土一点,但我们也有优势。”他颇为得意地介绍说,他的砖窑只用三万元就能建成,经营得好,一年就能收回投资。“砖这个东西,原料和成品都很笨重,最适宜于就地取材,就地销售。三、五年后,这里市场行情一变,我马上就搬家。如果我花几十万元建个洋砖窑,那怎么舍得丢掉呢?”
老侯刚出来办砖厂时,由于市场信息掌握不准,也曾失败过。但他现在已经逐渐成熟了。他会管理,善经营,讲信誉,在昆明红砖市场上颇具名声,有的建筑单位甚至规定,非万海砖不用。如今,老侯的企业已发展为九个分厂、一个基建队,吸引了万海乡32%的劳动力。人们佩服他,选他为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他还获得了“农民企业家”的美称。
澄江县已出现一批象侯继华这样的农民企业家。1985年全县乡镇工业收入,80%来自他们办的砖厂。他们不仅给家乡带了巨额的经济收益,而且带回了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只有走出自然经济的“闭塞之地”,发展商品生产,才能彻底脱贫致富。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