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初秋季节访吴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18
第4版()
专栏:今日长征路

初秋季节访吴旗
本报记者 孟西安
初秋的陕北,是黄土高原美丽的季节。
我们驱车向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落脚点——吴旗进发,思绪却还在刚刚访问过的永坪镇。
1935年9月中旬,徐海东、程子华同志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先期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在永坪会师。七千多名红军战士欢呼雀跃,林立的红旗遮天蔽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杀猪宰羊、送菜送粮,热烈的场面,至今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当时的永坪,仅有二十户人家,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千八百多户、一万多人的崭新城镇;当年会师的皮肤沟荒草滩上,现已建成现代化的炼油厂。我国最早的油矿——延长油矿总部就设在这里。永坪盛产石油,交通比较便利,致富大有希望。而交通闭塞、地处边陲的吴旗,情况会怎样呢?
夕阳西坠,暮色四合。突然,远处黑魆魆的山顶上,闪烁着一颗明亮的红星。
“吴旗到了!”同行的延安地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那是胜利山上电视转播塔上的红星。吴旗县原名吴起镇,地处陕、甘两省交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率领中央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19日黄昏来到这里。当年镇上仅有七户人家,一间窑洞门口挂着苏维埃政府的牌子。红军战士看到“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的标语,高呼:“到陕北红区了!”“我们回到家了!”当晚,毛主席、周副主席在这里部署了消灭国民党追兵的“切尾巴”战斗。在靠近洛阳的山坡上,毛主席亲临指挥。战斗刚刚打响,他靠在一棵杜梨树下睡着了。他太累了。小憩前,他对警卫员说:“如果枪声激烈,说明情况正常,不要叫醒我;如果枪声稀疏,说明情况有变,赶快叫醒我……”
这次战斗,红军一举歼灭了尾追的马鸿奎、马鸿斌部队一个骑兵团,击溃了三个骑兵团。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吴旗人民将歼灭敌人的那座山改名胜利山;在山下修起了烈士陵园和红军会师纪念碑……
汽车驶进了灯光烁烁的吴旗县城。真想不到,这个偏僻山沟中的县城,竟然如此充满生机:街旁幢幢新楼崛起,栉比鳞次;暮色笼罩的岭坡上闪烁着繁星般的灯光。潮水般的人群涌向人民会场听秦腔,个体摊贩在吆喝声中招揽生意……
县里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这里正举行着一年一次的物资交流月会。吴旗山高沟深,平均海拔一千三百二十三米,长期以来是延安地区最穷困的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搞活和开放,给封闭的山沟带来了春的气息。1984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农业总收入、造林种草面积以及乡镇企业收入等十项指标,均比1978年翻了一番。近十万人的县城,拥有工矿、学校、影剧院、俱乐部等公共设施的七里长街,和当年七户人家、三十多口人的荒凉小镇已是天壤之别了。
南方乡镇的能工巧匠远征千里进沟,石油开采队浩浩荡荡辟路进山,给沉寂闭塞的吴旗山村带来了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那些常年在黄土地上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流大汗、拚气力的农民,开始用上了拖拉机、推土机;那种“农业就是粮食,土地就是耕地”的传统小农思想,正在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科学种田所取代。那些信奉“好在外不如赖在家”,提起做生意、耍手艺就脸红的老实疙瘩,开始动心了。四周的农民,顺着山川沟道向县城汇集而来,他们依托城镇,办起家庭工厂,经营风味小吃,成立贸易货栈。胜利山麓的平地上,个体户的摊点和棚舍,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到去年年底,乡镇企业已有七百多个,个体户九百多个。四十多岁的杭占宽,带着儿子在这里办起了家庭“五金加工厂”。他们拾遗补缺,按需做工,热情为用户加工铁皮,兼搞电焊喷漆,生意十分红火。两年多来,纯收入已过三万元,光去年一年,就上交税利近四千元,是县农机厂上交税利的八倍!商品经济观念向传统的小农观念提出了挑战,个体户的灵活经营向县办企业的“大锅饭”提出了挑战!
城镇在变,农村也在变。在走马台袁沟村,村长刘振高向我们介绍说,七十年代初,这里还是地里荒、锅里愁的穷村子,每逢过年和春旱,就有不少人家出去讨饭。自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年年丰收。去年打粮二十多万斤,人均粮千斤以上。村头油矿,掘开了全村致富的源泉。村里家家既务农,又做工,光为油矿修路包工去年就收入二十万元。我们在村里转了转。山坡峁顶,溢绿摇翠;山坳沟畔,修起了排排新石窑洞。电视机天线如密匝匝的蜻蜓在窑舍上飞翔。一群穿红戴绿的姑娘媳妇们嬉笑着去赶集,有的耳朵上还缀着闪闪的金耳环。老刘憨厚地笑着说:“党的富民政策是救民政策,俺们的日子一年赶过一年!过去,有女不嫁袁沟村;这几年,俺村接来了二十多个新媳妇!”
岁月流逝,枯荣转换,并没有使吴旗的党旗褪色。受革命传统熏陶的吴旗县委和共产党员们,至今还保持着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县里二十一名领导干部,这些年来没有一人利用职权安排自己的子女和亲友,没有一人多占住房和违法营建私房。县委被评为全国党风好转先进单位,曾受到中央纪委的通报表扬。全县三千多名党员,包了五千多个贫困户,帮助他们发展商品经济、脱贫致富,使一大批“锅里愁”(缺粮)、“锅下愁”(缺柴)、“手头愁”(缺钱)户消了愁,舒展了眉头;使那些“除了老鼠再没有带毛的动物”的家庭,养起了牛、羊……正如有些农民所说:“过去红军打富济贫,今天党员帮咱脱贫致富,真合咱的心意啊。”(附图片)
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陕北红军和长征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会合。这是今日吴旗镇。 祁宝龙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