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巨额引进的遥感设备在呼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18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巨额引进的遥感设备在呼救
本报记者 陈黎 鲍洪俊
地质矿产部从美国引进的多光谱扫描仪、热红外扫描仪迄今已逾八年。8月中旬,在地质遥感中心沉寂的机房里,记者看到四台有二十英寸电视机包装盒那般大小的扫描仪器,其中的三台已蒙上幕布,正处于“酣睡”之中,一台热红外扫描仪积着微尘。机房的同志介绍说,八年来,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多是空守机房,现已老化,除一台热红外扫描仪外,其余基本上不能工作。当年引进的配件——高密度磁带也因磁膜脱落,不能使用。1982年为仪器配套引进的一套电子计算机系统,已另作它用。人们不禁要问:地质遥感中心如此令人难忍的状况是怎么造成的?!
经查,在这四台仪器引进前,有关技术人员已提出引进数量偏多,难以消化,但未引起重视。在引进过程中,又因时近年终,仪器引进办公室只好匆忙改变“先考察,后引进”的既定方针,决定“先引进,后考察”。派去美国“验收”仪器的成员,有的连遥感技术都未接触过,看不懂厂方的产品说明书。他们名曰“验收”,实际上只是取货。由于准备不周,这套仪器设备在引进后一直未能正常发挥作用。
以上情况也许可视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得不交的“学费”吧!问题是:当1982年地质遥感中心成立,专业人员汇集于此,这些仪器设备为什么仍未能发挥作用?
从内因上讲,遥感中心的领导人没有去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论技术力量,遥感中心可谓藏龙卧虎。可这里的领导人却不能用人所长,许多人被闲置着。例如,以研究遥感“方法”见长的崔承禹同志,遥感中心的领导人认为“他人事关系处理不好”,不给他安排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尹泳龙同志,1980至1982年在日本专门学习遥感技术两年,1982年被分配到地质遥感中心工作,然而两年内无事可干。从1984年7月起,他与别人一起翻译了遥感仪器说明书的一部分,约七十五万字。可译稿竟被一位领导同志锁进了抽屉。去年4月,尹泳龙曾被地质遥感中心领导人任命为仪器“方法课题组”负责人,但因此后不久,课题组成员被纷纷调离,他负责研究的课题也只落得空有其名而已。多年来从事仪器检修工作的王天兴同志,1984年却被从仪器组调到生产处“挂”了起来,无固定工作。现在,他只好整天在办公室里钻研外语。除了专业技术人员以外,一些比较内行的仪器操作人员也相继调离技术岗位。由于用人不当,地质遥感中心人心浮动,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引进的仪器有二百万字的技术资料至今没有翻译出来,也无人牵头。仪器的使用和开发就更谈不上了,甚至连保管仪器的工作也没做好。按产品说明书要求,遥感仪器必须每三个月小修一次,每年返厂大修一次,这些工作一直无人去做。价值十多万美元的高密度磁带因保管不当,在1983年出现“磁膜脱落”现象以后,中心领导人对此没有采取补救措施,今年春天只好全部报废。
从外因上讲,本来国家计委明文规定地质遥感中心要为全国各有关行业服务,可是其它部门又重复引进了近十套遥感设备,这也影响了地质遥感中心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现在,地质遥感中心面临着价值几百万美元的遥感设备付诸东流的危险,由此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很大。对于这一切,有关方面的领导人又作何感想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