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蒜苗畅销的喜和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20
第2版()
专栏:

农副产品实行多渠道购销无疑是正确的,应该坚持,但实行多渠道购销后是否万事大吉了呢?请看江苏省太仓县——
蒜苗畅销的喜和忧
新华社记者 赵明
历年都很难销的太仓蒜苗,今年实行多渠道经营后,销路出奇好。全县一万六千五百吨,没费劲就销售一空。按理说,农民增收,经营有利,该是皆大欢喜。没想到,太仓人对此却是有喜有忧。
高兴是不言而喻的。太仓人种大蒜,却不吃蒜苗,生产的蒜苗只供外销。蒜苗是鲜嫩商品,晒了太阳淋了雨,两三天就烂,即使存放得法,也只能保管一星期。每年5月集中上市时,蒜苗大批大批涌上来,本地没处存,近处销不完,北方虽有人要,却因运输困难去不了。1980年,全县生产三千九百五十吨蒜苗,县里一家经营,虽倾其全力也无法推销,农民眼睁睁地看着一千多吨蒜苗烂在田边路旁,束手无策。今年的情况和以往大不一样。蒜苗实行多渠道经营,全县几十个经营单位“各显神通”,渠道拓宽,运输方式多样,销售难迎刃而解。蒜苗还在地里长着,供货合同就订了出去。蒜苗一上市,全县五百多个收购点一齐开秤,敞开收购,农民都可就近交售,只愁货少,不愁卖不掉。今年蒜苗产量比去年增产30%,却既无积压,也无霉烂,全都顺利运销上海、苏南、东北、华北等地,一部分还远销日本。农民出售蒜苗的收入从上年的三百六十三万元猛增到八百五十五万元。对此,农民无不拍手欢迎。他们说:“早这样放手让多渠道经营,多好啊!”
然而,今年毕竟是多渠道经营的第一年,太仓的蒜苗市场也难免有些混乱。全县预计生产蒜苗一万五千吨,但到2月底,各家对外签订的合同供货量已达二万一千吨。这就导致了收购竞争。县里想统一收购价,客户却暗中鼓励经营单位抬价争货。最初,每公斤蒜苗五角四分,以后你涨一分,我加二分,各家轮番上涨,谁也不甘落后,最高时达到八角四分一公斤。县委书记、县长在一天之内轮流出场连开四次会议,也未能控制局面,有的地方居然一天内涨了九次价。你追求数量,有人就乘机把根部“白头”留长,带叶壳的、划破的蒜苗都拿来卖,甚至还有人把小蒜头、小砖块夹在其中。结果,价格一个劲地往上涨,质量却明显下降。客户收时不问好歹,到头来个个叫苦不迭,有的因此拒付货款。
单渠道改变为多渠道,生产者和消费者当然是欢迎的。但眼前这番混乱,却始所未料。它在人们心中掀起了一阵波澜,带来种种忧虑:
一忧价格猛涨给农民提供了错误信息。今年太仓蒜苗的平均收购单价是六角五分,比上年增长80%以上。这样,种一亩蒜苗可以收入一百八十元,吸引着农民扩种大蒜。预计明年蒜苗产量还会有较大增长。这未必就是好事。因为今年的价格是在供不应求下哄抬起来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农民对这错误信息信以为真,如果在不了解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拚命扩种,就可能带来新的产销矛盾。一旦蒜苗积压,吃亏的还是农民。
二忧图一时小利,最终自己砸了牌子。产品取信于客户靠长期努力,极不容易。太仓蒜苗素以枝长、苗壮、鲜嫩著称,各地客户才慕名而来。象今年这样只为赚钱,不顾质量,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将来上门的客户势必减少。
三忧有利时蜂拥而上,无利时没人出头。供销社说:“赚钱时要多渠道,滞销时强调主渠道。别人都能撒手,反正我们跑不掉。”多种经营服务公司担心,蒜苗滞销时,会否象兔毛收购一样,全都关门拒收。这个问题,谁都担心。
这正是,旧愁才解,新愁又生。
蒜苗畅销以后,太仓人正是以这种又喜又忧、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品味着多渠道经营的好处和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的问题的。这说明,人们正在逐步摆脱盲目,懂得光是冲破过去那种千万农民交售、供销社独家收购的平稳局面是不够的,冲破以后还要进一步探索,建立起适应多渠道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秩序的新的市场机制。有了今天的忧愁,设法解决,才会有明天进一步的喜悦。如今,在太仓县尽管也有少数人主张退回统一收购上去,以制止混乱局面,但多数人的意见是决不能退,应该迎着困难前进,探索新的办法和措施。大家觉得,如果只靠农民分散地被动地去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只会导致产销失调。他们提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体系,向农民提供正确的信息;要实行既有中心价、又允许在一定幅度内浮动的办法;要鼓励竞争,又要采取必要措施让各经营单位都注重信誉、注重产品质量。当然,这些都还只是设想,实践起来还会遇到不少问题。但由此可以看出,在流通领域的改革上,太仓人在放开以后,又在探索新的办法。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