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魏玛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26
第7版()
专栏:

魏玛行
迎秀
魏玛,这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我在中学时代就对它产生了向往之情。因为,那风靡一时的小说《少年维持的烦恼》和世界名著《浮士德》的作者歌德曾长期住在魏玛。同时,历史还告诉我有个“魏玛共和国”。这样,当我有机会来到魏玛亲自一睹它的风光时,欣喜中还夹着些许激动。
魏玛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部,是个古色古香的小城,人口不过六万多。我们驱车到达时已是中午。主人首先领我们到市中心广场一隅的“大象”饭店就餐。不要小看这个饭店,它也是世界知名的。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写有一部名为《洛蒂在魏玛》的长篇小说,内容是描述诗人歌德同他青年时代的女友在魏玛重逢的故事,书中写有“大象”饭店。因此,这个“大象”也就随着歌德和托马斯·曼两位作家不胫而走了。据饭店主人介绍,世界知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象托尔斯泰、密茨凯维支、巴赫、李斯特等人,都曾光顾过这里。
离开“大象”,漫步街头,到处是中世纪那色彩缤纷的建筑,看不见现代化的高楼,空气清新,行人不多,幽静而美丽。难怪一位19世纪的作家曾说过,魏玛是欧洲最适宜散步的城市之一。我们来到一条长约二百米的街,路面很宽,两旁是浓密的栗树,树下有花坛和长木椅。人们走累了可以坐下来休息。这里使人感到不象是街道,更象花园。在这条短街的尽头有一幢黄色小楼,这是席勒故居。这位诗人兼历史学家是歌德的好友。歌德先是介绍他到耶那大学任历史学教授,后来两人在文学方面密切合作,互相鼓励,给德国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他比歌德年轻得多,但由于贫病交加,竟先于歌德二十多年在19世纪初就离开了人世。
黄昏时分,我们前往歌德故居纪念馆,实际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把它列为国家博物馆了。这天正好是歌德诞辰纪念日,将在此举行庆祝晚会。宁静的街头顿时显得热闹起来:出现了许多走向故居的人们,妇女大多穿上了长长的夜礼服。诗人故居是一幢带有后花园的较大的楼房,今晚各房间都点燃起喜庆的蜡烛。我们在花园观看了歌德十八岁时写的一个短剧,可惜在夜色笼罩下未能观赏花园的风貌。博物馆的展出十分丰富,除歌德的生活、工作房间仍保持当时的情景外,还有诗人搜集的各种艺术品,绘画、雕塑等。歌德是位博学多才的人。他对地质学、植物形态学以及颜色学等都有过研究和著作。陈列品中还有他搜集的矿石呢。据介绍,歌德的各种各样的收藏品有好几万件。在魏玛居住约五十年的一代文豪,使魏玛成为德意志的文学艺术中心。
在魏玛民族剧院门前,有一座歌德和席勒并肩站立的铜像。歌德一只手扶在席勒背后,另一只手和席勒共握着一个桂冠。这栩栩如生的铜像反映出一百多年前两位诗人的深厚交谊。纪念铜像后边的民族剧院是一幢前廊带有圆柱的古老建筑,原来这就是1919年德国召开国会通过“魏玛宪法”,“魏玛共和国”由之诞生的地方。如今,这个由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专政的“共和国”早已被摈弃,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欣欣向荣。魏玛市街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