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他们与历史对视——读几部反映长征的中篇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27
第7版()
专栏:

他们与历史对视
——读几部反映长征的中篇小说
刘方炜
岁月在半个世纪悠悠流过。“长征”,在华夏民族的辞汇中已经成为概括五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那次跨越十几个省份的远征的专用名词。对于这一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件,我们究竟知道或懂得多少呢?正象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事物一样,由于事物本体的高大,离它近的人们往往被它宏廓的身影遮住,要想真正看清它,需要拉开一段距离。“长征”也是这样,对于五十年以后的我们来说,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加快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步伐,而是使我们在它身上集中地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繁衍的伟大而强韧的精神。五十年的时间距离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意识,摒弃虚伪造作,摒弃概念图解,在历史严峻的目光下,深深地掘进这个宝贵矿藏,使我们的艺术创造成为可能和必然。这是笔者读过《解放军文艺》十月号的三部反映长征的中篇小说所想到的。
这三部作品:《灵旗》、《马蹄声碎》、《夕阳红》,从不同的角度,以迥异的手法,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大背景下,以普通红军战士的命运遭际为构架,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严酷的长征生活画卷,塑起了一组披着硝烟、染着血迹、筋骨凸出、血肉丰满的人物雕像,把那一次悲歌慷慨、壮怀激烈的伟大历史进军化为艺术的美向我们的心灵辐射。
以前我们读到过一些正面反映长征生活的作品,但长征中普通的红军战士,特别是女红军战士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对我们来说还是神秘和陌生的。江奇涛的《马蹄声碎》,以质朴的笔法描述了四方面军所属的一个女红军班过草地时极其艰苦卓绝的经历。作品以令人心颤的节奏毫不掩饰地再现了红军当年严酷的生存环境和战争条件下的各种矛盾纠葛,开篇对于红军遣散伤员的真实描述和结束处红军走出草地时的状况相呼应,冷峻而又深沉,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当年的氛围之中。作品的主人公是几位各具特色、各臻其美的红军女战士,作者对她们的塑造打破了以往同类作品的固有格局,努力挖掘她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以及由于各自的人生经历不同而形成的迥异的性格面貌,写出了封建社会对她们美好天性的摧残,也写出了她们在革命队伍中觉悟和成长的过程。作品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她们独特的女性心理,对爱的向往,对美的追求,使之形象更为丰满和生动,在红军题材的创作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程东的中篇小说《夕阳红》中,我们能够看到当代意识与五十年前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历史的交融。作者站在今天的时代所给予我们的历史高度,让包容着人类命运的慨叹、人生真谛的追求、自然之美与历史之力的思维之驹纵横驰骋,创造出一个沉厚清美的艺术体。读完这部作品,让人想起苏联战争文学的名篇《战争中没有女性》,同样是青年人写战争,同样是一种随意的采访体形式,但对于我们来说,《夕阳红》更亲切也更为激动人心。
乔良的《灵旗》,是一部构思奇特、蕴涵深隽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青果老爹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湘江边上一个曾是红军队伍的逃兵的汉子五十年来曲折、冷峻而又神秘的人生经历。正是在这种蕴味深长的人生经历的凸现中,作品向读者展露了一段红军长征途中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这就是史书上以一句话匆匆带过的湘江战役。“湘江一战,伤亡过半”,数万名红军指战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中国革命史上筑起了一座无可比拟的里程碑。作者并不着力于写出这场决定着民族命运的悲壮战役的过程,而是以之为其背景揭示人物命运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并以五十年繁复变幻的社会生活为其基础,开出一条哲理思索的甬道。作品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当地的景物和习俗,犹如一部生动的民族历史生活的画卷。当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随着青果老爹的眼睛沿着人物的命运轨迹察寻,我们发觉那个从红军中逃跑,又为湘江战役中红军的鲜血洗净了心灵并暗暗为红军复仇的汉子就是青果老人自身。老爹那双眼睛所独具的苍茫视界为作品提供了一种从容苍劲的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索。艺术形式的更新与变化也许永无止境,而形式的模仿或形式的单纯追求只能是创造的准备甚或是创造的异途,而非创造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乔良的这次创作实践为我们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观念。
青年作者涉足革命战争题材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作品,但是红军长征出现在青年作者的笔下,特别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一种全新的时代审美意识去审视和把握五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人类史上的奇观,这还是值得重视的一次。民族革命与民族解放的战争题材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宝藏,这里面蕴藏着极其丰厚的历史与人生。“长征笔会”在我们挖掘这一宝藏的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