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革命诗歌珍存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29
第8版()
专栏:

革命诗歌珍存者
李裕后
1982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副刊转载了孙文光《陈毅同志的两首佚诗》一文,介绍了陈毅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下的五言排律《病苦乐》二首。
后来,笔者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一位同志,交谈中得知,他原来就是《病苦乐》二首诗珍存者的家人。在我的要求下,他热情地介绍了关于陈毅同志佚诗的一些情况,还出示了保存的佚诗原件。
诗的珍存者徐延松同志,安徽省嘉山县柳巷人。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六岁时就随父逃荒要饭,共产党、新四军的到来才使家中境况得以好转。年轻的徐延松在根据地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十四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努力学习文化,尤其喜好写诗填词、他常听人们谈起,陈毅军长不但是一名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将军,又是一位风度潇洒,工诗善文的学者。许多神奇美妙的传说深深地吸引了一颗战士的仰慕之心。
一九四三年初,国民党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三月中旬,顽固派韩德勤乘日寇向我“扫荡”之机,率部侵入我淮北根据地,妄图在洪泽湖畔建立新的反共阵地。在华中局、新四军统一部署下,彭雪枫同志领导的四师主力和友邻部队一起,于山头子地区一举歼灭韩顽部队,生擒韩德勤以下千余人。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为团结抗战,决定对韩顽实行宽大。三月二十五日,陈毅同志由黄花塘新四军总部过洪泽湖来到四师驻地大柳巷,亲自做敦促韩德勤抗日的工作。柳巷,是闻名的景色秀丽的梨柳之乡,滔滔淮水从中穿流而过,分大、小柳巷,隔河相望。当时正值初春,河水澄碧,柳丝飘绿,梨花堆雪,一派风光如画。陈毅同志在工作之余常漫步柳岸长淮,并吟歌作诗,抒发革命情怀。《大柳巷春游》、《淮河晚眺》就是这时写下的著名诗篇。“淮水中分柳巷洲,平沙绿野柳丝抽”,“柳岸沙明对夕辉,长天淮水鹜争飞”,正是对柳巷风光的生动写照。四师办的《拂晓报》向军长索诗,陈毅同志又付以《病苦乐》二首,刊登在《弦歌脞录》第三期上。
陈毅同志在柳巷的日子里,使十四岁的徐延松完全陶醉在狂喜和幸福之中。他凭自己的一手好字,将诗句书写成条幅、对联送给乡亲们悬挂张贴。《病苦乐》二首在《拂晓报》发表后,他如获至宝,珍惜地剪存在身边,时常取出来揣摩体味,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抗战结束后,执行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柳巷地区的新四军奉命北撤。国民党军队和地主还乡团疯狂地向根据地人民反攻倒算。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徐延松同志一度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保存身上的党的重要文件和两位革命烈士的遗物及陈毅同志的诗词,他多次机智勇敢地躲开敌人的搜查。后来,他把东西寄存在一位可靠的老大娘家中。在一次寻找党组织途中,徐延松以“嫌疑分子”被还乡团抓住,反动地主对他威逼利诱、严刑吊打,他宁死不透露自己的身份和党一丝机密,直至奄奄一息才被乡亲们取保释出。这一时期他写下的诗句:“飞来飞去总无依,满眼蓬蒿与蒺藜”,“一旦春雷惊宇宙,神州到处看龙飞”,表现了与党失去联系后千方百计寻找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和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解放后,徐延松将自己珍藏的党的文件和烈士遗物交给了组织,被分别收藏在蚌埠专区档案馆和南京军区,陈毅同志的诗则一直珍留他的手中。
就是这样一位早年投身革命、胸怀大志而富有才华的好同志,1966年6月,“文革”开始不久,便以“吴晗走卒”、“邓拓帮凶”的罪名被关押、殴打,惨遭坏人毒手身死,时年仅三十七岁。死者所珍存的陈毅同志诗作,又经其家人和革命群众的辗转保管,才得以留存下来,其中《病苦乐》二首则成为传世的珍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