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他们辛勤谱写时代的史诗——记一些外国记者、作家、朋友关于长征的报道和著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2
第7版()
专栏:

他们辛勤谱写时代的史诗
——记一些外国记者、作家、朋友关于长征的报道和著作
高梁
长征,是划时代的壮丽史诗。多少年来,不少外国记者、作家和朋友,为了向世界传播这部史诗光辉的篇章,不顾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探索追寻,从事采访报道,或写文章或著书,记录红军的英雄事迹,向世界人民展示长征的实况,传播中国革命的信息。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心血,谱写了时代的史诗。如今,在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衷心感谢他们在这方面的贡献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支持。
从1927年到1936年红军会师陕北,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革命力量进行残酷镇压、疯狂“围剿”和严密封锁,特别是进行新闻封锁。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致使世界人民对中国红军及其长征壮举很少了解。当时,世界形势动荡,许多国家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世界人民希望知道中国革命的真相。
1936年6月,在红军即将胜利会师的前几个月,三十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重重封锁,作为第一个外国记者来到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保安,对中央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进行了第一手的采访,写成了名扬世界的优秀作品《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问世后,在世界许多国家翻译出版。它向世界人民如实地提供了中国革命的实况;在当时所有著作中,它第一次生动细致地描述了长征的前后经过和红军坚定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它象劈开浓密乌云的雷电,使世界人民看到中国革命在地球东方闪现的曙光。
斯诺在书中把长征誉为“震动世界的行军”,是“军事史上的伟大功勋”。他赞扬贯穿整个长征的“是那无数青年男女不灭的热情、不朽的希望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辉煌灿烂的政治战略引人注目”。他宣告,书中记录下的根本事实,“精确地展示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力量源泉”和“中国革命运动的正当性”。由于当时时间紧迫所限,斯诺满怀希望地预言:“终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紧接斯诺之后,他的妻子、美国女记者尼姆·威尔斯,在红军会师后不久来到延安,广泛、深入地采访了许多经过长征的红军领导人、妇女和战士,写成了《续西行漫记》一书。这本书也流传于许多国家,堪称斯诺一书的姊妹篇。另外,原先同斯诺一起来到保安随即赶赴会宁的美国医生马海德,他当时的日记和一些信件,也都具体地记述了经历长征的红军会师会宁前后的生动情景。
1934和1935年,当红军遭受“围剿”,在长征路上艰苦前进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曾散布大量谣言,说什么红军已“全军覆灭”、“朱毛已死”等等。在上海的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和在天津的刚二十岁的伊·爱泼斯坦等义愤填膺,根据自己搜集到的真实材料,写了不少揭露这些谣言的报道。其中,史沫特莱的一篇详细报道登载在《国际新闻通讯》上,它象响亮的号角,传遍世界各地。同时期,她还发表了她的重要著作《中国红军在前进》,这是介绍红军和江西苏维埃共和国成长的最早的英文书籍之一,由它的发表所形成的国际舆论,有力地声援了在困难中英勇奋战的红军。
1936年10月,史沫特莱听到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胜利完成长征的消息后,一方面致力为红军筹集药品,设法送到陕北;一方面经西安北上,于1937年3月到达延安。她在延安进行了大量采访,她在以后完成的《伟大的道路》一书中,根据丰富的材料,通过对朱德同志生平的介绍,透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各个历程和国内外的时代背景。书中关于长征的一章,不仅细致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英雄气魄,而且第一次地揭示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在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路线斗争的情况。她热情地指出,经过长征的战士“称得起是世界上最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觉悟的老战士”。她欢呼长征的胜利,说红军“来到西北的平原和山区以后,它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由于红军长征胜利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外国记者和朋友克服种种困难,来到敌后根据地或解放区采访,他们中有英籍记者贝特兰、美国武官伊·卡尔逊、美国记者伊·爱泼斯坦、根·斯坦因、哈·福尔曼、杰·贝尔登等。他们都写有重要的著作,讴歌八路军、解放军在战争中赢得的胜利同继承红军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初次访华时,就酝酿着要写一部有关长征和中国革命的书。她多次同中国领导人交谈,亲自沿着长征的部分道路实地采访,并在斯诺帮助下,用十年时间积累材料,终于写成了《早晨的洪流》一书。在有关长征的这一章里,她不仅生动地记述了长征的来龙去脉和红军的英勇斗争,而且第一次详细揭示了长征路上毛泽东等同志同分裂路线、同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的严重分歧,以及遵义会议在历史转折中的决定性意义;也揭示了党中央同张国焘分裂活动的斗争。她热情地赞扬说:“红军以不可思议的英勇精神进行战斗”,多亏红军和工农大众的“坚韧不拔、英勇和不屈不挠的信心,长征成了一首英雄诗,成了惊天动地的功勋”。
由于长征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及长征中红军传奇式的英雄行为深感人心,长期以来,国际上人们始终对它抱着浓厚的兴趣。美国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出于时代的责任感,矢志于斯诺未竟的目标,多年来一直想写一部专门以长征为主题的著作。他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收集资料,等待着到中国采访的机会。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他多次要求,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他终于在1984年来到中国。这时他已七十四岁,身有疾病,胸腔带着心脏起搏器,在他的妻子和美国友人谢伟思的陪同合作下,不辞艰辛跋涉,从江西到延安,紧紧沿着长征的路线行进。经过一年的高效率的写作,他终于在1985年出版了他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是一本唯一专门写长征的巨著。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长征的全部过程。索尔兹伯里在此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写道: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外国作者写长征的作品还有不少尚未提及。这些著作在国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让世界对中国革命有了真切的了解,而且不少革命者从长征精神中获得了鼓舞和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