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农村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3
第1版()
专栏:

农村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本报评论员
日益增多的劳动力和尚未充分的就业机会,是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一大矛盾。据有关方面测算,在农村现有的三亿多劳力中约有一亿剩余;今后,由于人口自然增长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从土地上释放出来的劳力还将增加。如此众多的剩余劳力如果得不到充分就业,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积极妥善地解决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优化劳力就业结构,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实质是一个劳力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将游离出耕地的劳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农村的非农化和乡村的城市化,是当今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农村不能跳越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大批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基数庞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转移农业剩余劳力显然不能走那种盲目大量流入城市的道路。适合国情的选择是,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分配一定的工业资源给农民开发利用,发展多部门经济,兴办第二、三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使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劳力基本上能在集镇或乡村就地转入非农产业。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传统的劳力就业结构虽已有变化,但从劳力的投向与自然资源的分布看,二者远未达到合理配置的程度。一方面在有限的耕地上劳力超载,大量闲置;另一方面为数更多的非耕地自然资源又得不到充分利用,也处于不同程度的闲置状态。因地制宜地扩充劳动力在非耕地资源上的就业门路,有着广阔的前景。事实上,许多地方对山区、丘陵、草原、水面和滩涂的有计划利用,从事开发性生产,调整劳力与资源的配置,为种植业的剩余劳力开辟了出路,也弥补了耕地资源的不足。
随着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农村劳力还将大量转向第二、三产业。近几年崛起的乡镇企业,吸收的农村劳力几乎占总数的五分之一,成了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可以预言,遍地开花的乡办、村办、联户办和户办企业,几个轮子一起转,“转”出的将不只是日益丰富的产品,而且是日益充分的就业岗位。按照非农产业兴起必然要求相对集中的趋势,建设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农业剩余劳力统统都得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经济活力的增强,农民非定居性进入大中城市务工经商会增多,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渠道将不断拓宽,城乡分割的旧格局终将被城乡开通的新格局所取代。这也是无需怀疑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