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福山镇企业办农业车间 多余劳力找到用武之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3
第1版()
专栏:

福山镇企业办农业车间 多余劳力找到用武之地
本报讯 记者颜世贵报道:深秋时节,记者到位于长江边上的江苏常熟市福山镇采访,发现这里的一些工厂创办了农业车间,较好地安排了不适合工厂生产的劳动力,增强了工厂的活力。
有家风动厂,从1984年起就创办了农业车间。年龄在四十五以上,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多少技术的工人,让其回家,养猪、养鸡、养鸭、种菜,交给厂里,但他们仍是厂里的人,工资照拿,待遇不变,只是工种不同而已,直到退休。厂领导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另一方面,又可不断招收有知识的年轻人进厂,使工厂富有生气。类似风动厂的做法,目前已有十几家工厂。这些厂在谈到自身的发展时,无不提起农业车间的作用。
引人注目的人造革厂,又是另一种模式。这个规模宏大的工厂,筹建于1980年。办厂初期,大批工人来自乡村。随着生产的发展,厂里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当初进厂的工人,有些越来越不适应了。厂领导决定,将镇里划给他们作副业基地的林场改为农业车间,把那些在原岗位不适应的工人调到这个车间,从事副业劳动,再从乡村吸收一些新生力量进来。
人造革厂的农业车间占地七百余亩,以林为主,养猪、养鱼、养鸡鸭鹅、种菜、种水果、种粮、种棉花。这个车间的技术员小耿告诉我,他们去年提供商品鱼二十万斤,蔬菜三十万斤,水果六万斤,猪五百头,鸡鸭鹅二万只,大部分供给厂里职工,余下的供应了市场。去年,这个厂获利五百多万元,是镇办厂中的一个大户。据介绍,福山镇二十几个镇办厂,差不多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劳力的再转移。
福山镇人多地少,这些年办了不少厂,大部分劳力进了厂。但是每年有几百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哪里去?又不能无限制地办厂,耕地不能不要,这就要求劳力的再转移,而“农业车间”的创建,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据权威人士观察,福山镇的企业之所以活,经济效益高,是与这种做法分不开的。1985年,福山镇的总产值已达一亿五千多万元,跨入江苏二十七个工业卫星镇行列。
福山镇创办农业车间,合理解决劳力的再转移,很能给人以启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