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西水东流”开始变为“东水西流” 大批技术人才知识进入“三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3
第2版()
专栏:

“西水东流”开始变为“东水西流” 大批技术人才知识进入“三西”
本报讯 我国西部技术人员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种“西水东流”现象,正开始转变为“东水西流”。标志之一是,苏、浙、晋、陕四省的人才、技术、知识大批进入甘、宁两省区较落后的“三西”地区(甘肃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为那里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1984年开始,苏、浙等省多次向“三西”派赴技术经济咨询组,“三西”则向苏、浙等省分批派出人员前往学习。两年多来已取得以下诸种进展:
——开展技术经济咨询服务。苏、浙、晋、陕派赴“三西”三十多批,五百四十人次,开展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咨询服务。
——培训技术人员和干部。苏、浙等省通过办训练班、厂矿代培以及学校代培等方法,为“三西”地区培养了四千多人次,“三西”地区还先后有五千多人到苏、浙两省学习考察,并有一百六十多名县级负责干部到苏、浙挂职学习。
——向“三西”输出技术经济项目。苏、浙、晋、陕等省通过各种形式与“三西”商定各种意向性技术经济项目七千多项,已落实五百多项。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苏、浙两省已与宁夏、甘肃的十九个地市县建立了友好关系,两地的一些乡镇企业之间也建立了友好关系。
苏、浙等省向“三西”输出人才、技术工作,近两年向讲实际、求效益的方向发展。开始时多是领导间的接触,意向性的意见,现已发展为双方县、乡、企业之间的直接对话,内容具体,技术经济的重点突出。支援“三西”的苏、浙、晋、陕四省各自根据自己的优势而有工作的侧重点。大体是苏、浙两省帮助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晋、陕两省协助搞好小流域治理、旱作农业和小煤窑开发。各方面均已取得较好的效益。“三西”在现已完成的近百个项目中,宁夏仅淡水鱼精养一项就使鱼产量从过去平均亩产九公斤提高到现在的一百公斤。甘肃“两西”地区已落实引进的三百八十五个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增产值二亿多元,税利二千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