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改善经营 提高产出——评述我国农业的经营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3
第2版()
专栏:

改善经营 提高产出
——评述我国农业的经营效益
本报记者 陈健
在大包干为主的农业生产体制逐步稳定以后,如何进一步搞好农业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成为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耕地少。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不过五亩耕地,仅为日本的三分之一,匈牙利的二十五分之一,美国的三百分之一。人多地少,单位耕地劳力集中,本应精耕细作,相对产出更多,但我国长期以来是劳力过度集中,而收入却并不多。以粮食生产为例:目前我国的粮食单产仅为匈牙利的三分之二,日本的二分之一。从经济效益看,我国的农业可以说是“多劳少收”型的。
近来,记者在一些地方采访发现,农村已开始出现了由“多劳少收”向“多劳多收”转变的新趋势,各地传来的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
河北省丰润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大搞庭院经济,去年人均增收二百余元,占当年人均收入的40%。山西省晋城市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粮食单产增长六倍。江苏省沭阳县吴集乡今年因搞“菜园经济”,全乡人均收入即可增百元。湖北省黄冈地区通过精心组合配套,摸索出了一条“粮增产、钱增收”的路子,推广“稻—鱼”、“菜—瓜—稻”、“烟叶—杂交稻”等,全地区耕地平均亩产值接近三百元。
这些都证明,“多劳多收”的农业经营方式正在不少地区出现。现在,我国农村每个劳动力的平均产值不过一千元,每亩耕地的种植业产值也不过一百五十元,假若全国的亩均种植业产值能赶上目前湖北、湖南的水平,则种植业产值可净增47%;假若能达到浙江的水平,则可净增二千五百亿元以上,相当于去年我国的全年农业净产值。提高土地产出率,应当是人多地少的我国努力的方向。
实现土地增收,关键有两条,即提高单产和调整种植结构。以粮食为例,全国的单产在最高的1984年仅二百四十公斤,还大有增产潜力。我国从北到南都有粮食亩产超五百公斤的县,湖南、辽宁、吉林等省平均亩产在三百一十公斤左右,浙江省平均亩产高达三百五十公斤,所以,我国粮食平均单产提高到二百六十五公斤以上,在技术上应该说是没有大问题的。
土地增收,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潜力更大。我国现在亩均耕地的种植业收入的构成大致是:粮食作物占三分之二,非粮食作物占三分之一(主要是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假若能把粮与非粮的收入比例调整到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的三比二或一比一的水平,则整体收入会有较大增加。吉林省亩均粮食作物产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亩均非粮食作物产值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能把非粮食作物产值在亩均种植业中的收入由目前18%提高到山东省的50%的水平,吉林农民的收入就可能翻一番。
在我国,农业劳动力集中是一种长期性的现象。要发展多劳多收的高效益农业,应当主要抓两条:一是努力提高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水平,一是投入相应的资金。除了政府要尽可能帮助外,最重要的还是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凡是市场引力较大,乡镇企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农业的收入也比较容易提高。因此,推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推进高效益农业的发展。从这点来说,乡镇企业与多劳多收的农业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