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岳麓书社总编辑钟叔河呼吁 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出版自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3
第3版()
专栏:

岳麓书社总编辑钟叔河呼吁
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出版自由
本报讯 记者赵相如报道:随着湖南岳麓书社《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作为出版家兼学者的钟叔河的名字也走向全国,受到出版界、史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记者最近走访了这位岳麓书社的总编辑。
现行出版管理体制和一个有四千年文化传统的民族很不相称
记者:当前出版工作面临什么样的境况?
钟:我觉得我国目前的出版物,还反映不出既有深厚积累和悠久传统,又在改革和开放中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中国文化的全景。不少新人有新的观点和见解,可是不易得到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权威的承认,也不容易在书籍市场上争得地位,出版社对他们爱莫能助。“老皇历”一类的书,通过各种关系要出的书和由上头交下来让出的书实在太多。
记者: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钟: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要从整个文化思想的宏观背景上找原因。关键在领导。我觉得现在国家对出版工作是重视不够的。过去乾隆皇帝还重视出书,设立四库全书馆,派礼部尚书纪晓岚负责。纪晓岚通晓典籍,又爱编书,一部《四库提要》就是明证。建国之初,还有出版总署,让胡愈之、叶圣陶等党内外专家负责,努力出了一些好书。现在不要说出版局,连出版社的总编辑、社长都成了官,开会、出访被视为
“本职”,而编书、写书反被认为“不务正业”。官者,管也。官越多,管得越多,宽松就越没有希望。而没有宽松环境,是出不了很多好书的。比如,我们的某些选题计划,报上去以后,半年多还没有批下来。国家出版局同意还不行,还要别的机关点头。这种管法和一个有四千年文化、十亿人口的民族相称不相称呢?
出书当然也不能没人管。但是通过法律、政策来管就足够了。出了坏书可以取缔查禁,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可以处分查办。应当相信我们这些当总编辑的人总还有点政治、学术水平嘛!
国家不应指望靠编书出书来积累资金
记者:听说出版社有上交税利和各种附加的指令性计划?
钟:确实有。这份计划就在我抽屉里(拿出来照念):岳麓书社今年总产值(图书总订价销售数)三百七十一万元,利润总额三十万元,上交税款要十万五千元,还有“能源交通建设基金”三万二千元,再除去规定提取留存的“后备基金”、“补充流动资金”、“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剩下用于本社生产发展的钱只剩下七万多元。就是这七万元,如果想要住宿舍,又要以百分之八十五上交省局,结果留给社里的只有一万来元。就是说,岳麓书社得编印发行三百七十一万元的书,才能留得一万元用于发展自己的事业!省里不仅不给出版部门以财政支持,不关心出版系统知识分子的居住条件,还要向出版社伸手要钱,你看这怎么办?
记者:党中央已经作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其中也谈到出版问题,您对此有何想法?
钟:《决议》把出版放到了与教育、科学、广播、电视、卫生、文物等平等的地位,说了“国家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这些事业的发展”这句话。我没听说过学校、广播电视、博物馆、医院要上交税利。就是在苏联、美国,都不靠编书出书来积累资金。英国牛津、剑桥出的学术著作,也从来不赚钱。老祖宗更不必说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一个班子干几十年,都是国家拿钱出来编辑成书的。唯独咱们现在出书不能不“向钱看”,说到这些,心里真不是滋味。
记者: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厂长们普遍要求“松绑”;作为出版社的“厂长”,您认为出版管理部门有放松的迹象吗?
钟:我还没有感觉到。中国的出版事业要发展,关键是体制的改革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现在的苦恼是:你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上面就叫你不要忘记宣传教育机关的责任;你要发展事业,积累文化,上面又伸手向你要钱。总之,左右为难,上下见责。这也未必是由于哪些同志对出版部门有成见,主要还是一个对历史文化的认识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出版队伍本身的素质也亟待提高,调整、引进、知识更新,都得赶快搞。自己编不出好书,缺乏对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没有资格要求上面给自己松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