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后来人”的心愿——访大陈镇党委书记王冬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3
第4版()
专栏:

“后来人”的心愿
——访大陈镇党委书记王冬友
本报记者 李成华
金秋时节,我有机会访问了闻名遐迩的大陈岛。
大陈岛由上、下大陈及洋岐等十九个岛(礁)组成。浙江省椒江市大陈镇人民政府设在下大陈,因为全岛五千一百多人中的大部分人居住在这里。
在镇党委和镇政府合用的会议室里,镇党委书记王冬友,向我们介绍了大陈岛的基本情况。
听完王冬友的介绍,我们又参观了大陈镇展览室。然后,越过一个小山坡,参观完文化宫,登上这座建筑物后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上大陈翠绿的山林、灰白相间的住房,还有大沙头港内的渔舟,尽收眼底。如今的大陈岛,街道宽阔,商店、工厂、邮局、银行、学校、医院等,鳞次栉比。看到这些,想想展览室介绍的历史情况,你就会感到,大陈岛的新貌无不凝结着老垦荒队员的心血。
这座生息过一万四千人的大陈岛,1955年2月国民党军队逃走后,人去岛空,留下的是一片废墟。翌年1月,温州市两百多名青年和椒江市二十名青年,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组成第一批青年垦荒队,渡海来到大陈岛。他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开拓垦荒事业。以后,又有四批垦荒队员上岛。这些青年垦荒队员,同人民解放军驻岛部队指战员和移民一起,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在大陈岛上建成初具规模的集镇。
如今,当年的垦荒队员中有的人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还在激励着“后来人”。镇党委书记王冬友就是一位“后来人”。他今年三十六岁,1976年毕业于舟山水产学院,后来又在浙江省委党校学习两年,于去年才渡海来到大陈岛工作。到海岛工作,对王冬友来说,有许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有许多困难需克服。但在老垦荒队员当年艰苦创业精神的鼓舞下,他现在已适应了海岛工作。
王冬友上任只一年,却遇到了大陈岛多年不遇的干旱。今年整个夏季,在大陈岛几乎滴雨未下。往年每刮台风都会带来大雨,大自然竟是如此反常,今年的两次台风,只刮风不下雨。干旱,使大陈岛的地下水位下降,深井淘不上水来,下大陈的两个水库干枯;干旱,不仅使大陈岛居民用水极其困难,而且还影响了渔业加工生产。怎么办呢?好在上大陈的黄泥坑水库还存有十二万立方米的水,下大陈居民饮用的淡水只能靠它了。于是,王冬友和同事们研究决定,抽出一艘载重量三十吨的运输船,每天来往于上、下大陈之间,以保障下大陈居民的淡水供应。镇领导这种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令人赞佩。
王冬友和同事们,不愿躺在老垦荒队员创造的成果上停步不前,而是想着如何沿着老垦荒队员开拓的道路前进。他们制订了进一步开发大陈岛的规划。规划中除了发展捕捞业外,还要发展养殖业;在继续植树造林中,要多植柑桔;在发展乡镇企业时,准备兴办旅游业……
采访结束时,我产生一个信念,那就是将来的大陈岛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富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