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纪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3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纪要
不久前,青年政治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召开“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有一百多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发言同志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1)中国社会的改革,不是经济改革的独奏,也不是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二重奏,而是一部由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观念文化变革交织而成的雄壮的交响乐。
(2)政治改革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且也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后者除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之外,还要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使人们普遍具有的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决策的欲望得到满足。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研究政治体制改革时,不能仅仅从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出发,还必须从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身出发。
(3)会上也有同志指出,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超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能引起过大的社会震荡。考虑到这一点,从经济体制改革出发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比较合适。
(4)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当互相促进。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我国过去的政治体制是适应于计划经济的;目前,单纯的计划经济正在改变成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政治体制还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因而出现政治体制在诸多方面约束经济改革推进的情况。举例说,我国过分集权的政治体制,使企业领导人至今仍处于无权自主决策的地位,这就阻碍了新的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而没有这股富有生气的社会力量,政治民主化进程就缺少了一分强大的推动力。又如我国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由于劳动群众并未充分享有各项民主权利,特别是参与政治决策过程和影响企业管理决策的权利,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并未能充分发挥。
鉴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治与经济的密切联系,有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经济改革同时又是政治改革”的命题。其理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经济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是受政治权力支配的。经济的每一改革,必定以政治权力的调整或重新分配为前提。我国农村经济的成功改革,包含了对政治体制的重要方面——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每一步都要求对政府原有经济管理职能的调整。
有的同志认为,政治与经济过分紧密的联系是体制上的一个缺陷。他们说,在原有体制下,我国的经济生活已经政治化、行政化了。许多搞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的人并不很熟悉企业和经济,而是更熟悉政治。政治和经济,应当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的系统。要用一整套法律法规,把经济生活的规则定下来,使政治领域的变动不易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的同志把这种观点表述为“政治与经济的二元化”。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有的同志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实行决策的科学化,即政治决策要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客观规律。政治决策的科学化,不能依赖个别领导者的睿智和开明,而应当靠政治制度来保障。另一个目标是充分保障人民民主,使公民能够参加政治决策过程,并以其意见影响政治决策。这两个目标,是互相联结互相影响的。
对于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会上的看法不完全一致。有些同志较多地强调,不能受当前实际的束缚,因为当前的实际本身不尽合理。要研究政治科学理论,分析世界各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并汲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制订出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案。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当选择社会上普遍感到最需要、不改不行的点作为突破口,例如党政不分、过分集权、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效率低等等。改革应当设置包括若干阶段性目标的动态目标系统,采取渐进决策方式,一步一步地走。在改革的过程中壮大改革的力量,积累改革的经验。
会上取得的一致认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理论研究部门和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是有所区别的。理论工作者应当不受束缚地进行活跃的、创造性的思维,多考虑“应当怎样做”的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最优方案。如果过多地囿于现实状况,瞻前顾后,那就很难产生新的思想。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在决策时,则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吸取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
(张明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